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的作者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3:34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的作者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 后现代性 作者权威 作者之死 作者再生


【摘要】:本论文将作者观的研究置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中,把散见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中有关作者观的言说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阐释,,从而理清了文学批评领域中作者观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深入探讨了其价值诉求。通过对作者观的阐释,进而明晰了这一语境中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对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语境也就是1860年至今的150年来作者观的发展历程,笔者将其概括为:作者权威——作者之死——作者再生。作者权威是本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篇。在现代性语境中,人的主体性逐渐被发掘,“人”被置于了完全对立于客体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反映在文学批评理论中,作者这一文本的创作者便被置于文本阐释的中心地位,笔者把对作者中心地位强调的作者观阐释为作者权威;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日益膨胀,主体中心的弊端日益显露,主体逐渐走向黄昏。人们逐渐摒弃了单一主体的权威地位,折射于文学批评领域的作者观中,便是理论家们开始颠覆作者的权威地位,从而发掘其他主体:作品、读者,笔者基于作者主体地位边缘化的视角将其概括为作者之死;作者之死虽是对作者主体地位的解构,却从中开掘了作品与读者的中心地位,因此,其解构主体的初衷并未实现,只是从对一个主体的强调过渡到了另外的主体。在后现代性语境中,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理论家们提出并完善了主体间性的理论,主体绝对中心的地位受到质疑,并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主体间性开始强调多个主体间的平等、自由的交流与对话,这种对主体间性的强调要求参与文学批评活动的多个主体展开对话,那么,在文学批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作者又得到了重生,主体间性要求它与读者、作品、文学意义等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全面、深刻的对文本意义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作者再生。 作者再生将参与文学批评的作者置于合理的位置,对作者地位并未进行过分夸大,强调的是参与文学批评活动的各主体的平等对话,体现了西方思想史对自由、解放、平等的主体的充分张扬。
【关键词】:现代性 后现代性 作者权威 作者之死 作者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15
  • 第一节 选题缘由8-10
  • 第二节 国内外作者观研究的成果及局限10-12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12-15
  • 第一章 作者权威15-23
  • 第一节 作者权威的生成背景15-18
  • 一、 现代性语境的主体中心15-16
  • 二、 作者权威的哲学渊源16-18
  • 第二节 作者权威的表现特点18-21
  • 一、 作者与文本18-19
  • 二、 作者与读者19-20
  • 三、 作者与文学意义20-21
  • 第三节 作者权威的文化审视21-23
  • 第二章 作者之死23-32
  • 第一节 作者之死的社会语境24-27
  • 一、 后现代的“差异性”意识24
  • 二、 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24-25
  • 三、 作者之死生成的哲学基础25-27
  • 第二节 作者之死的呈现特点27-29
  • 一、 作者与文本27-28
  • 二、 作者与读者28
  • 三、 作者与文学意义28-29
  • 第三节 作者之死的价值诉求29-32
  • 第三章 作者再生32-42
  • 第一节 作者再生的社会语境32-36
  • 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争论的必然32-33
  • 二、 “主体间性”理论的凸显33-34
  • 三、 作者再生的哲学基础34-36
  • 第二节 作者再生的呈现特征36-39
  • 一、 作者与文本36-37
  • 二、 读者与文本37-38
  • 三、 作者与读者38-39
  • 第三节 作者再生中主体间性建构的价值审视39-42
  • 结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语境中作者观研究的价值审视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7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梁冬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学——论国内美学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的三种立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刁克利;;西方文论关键词 作者[J];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5 李长中;;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彭亮;;“作者之死”之后[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简圣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8 秦裕;;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9 吴子兴;;阅读交往中主体间性的建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晗;粟世来;;话语的对话性与诗学问题——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二[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兴有;[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06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06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