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09:36
本文关键词: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个理论概念——含混。含混起初是语言学范畴内的概念,“同形异义”是它的基本特征。新批评的燕卜荪将含混引入文学理论,证明了文学语言可以利用、转化字面义的多义性以实现自身的丰富性,从而将含混与文学性联系起来。含混理论后经雅各布森、罗兰·巴特、耶鲁学派和互文性研究者的开拓,逐步发展出字面义、语境义、阐释义三个维度。其基本内涵是认为文学性的产生依赖于语言的聚合轴,以语义的丰富性为特征,以阐释的多元化为旨归。为了实现文学文本的含混,作家可以采取两种书写策略,一是将聚合轴组合化(文本内重复),一是选择有丰富聚合意义的语言单位(文本外重复)。这两种策略都可以有效激活聚合轴功能,生产出含混的语义。而这种含混的语义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它既能够唤醒人们的记忆,复归熟悉、稳定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安详的审美体验;又能够更新和重塑记忆,刷新人们的审美感受。总的说来,含混虽是一个现代性概念,但其基本立场比较温和,不太先锋。含混理论坚守了一种回望人类来时路的姿态,保持了一份对过往和历史的尊重,对某些过度的先锋理念形成了制衡和反思的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杉;赵蓉;;原型批评理论探源[J];思想战线;2008年S1期
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3 吴学先;燕卜荪的词义分析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4 邱江;张庆林;;创新思维中原型激活促发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151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5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