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隐士文化的传递

发布时间:2017-11-09 05:10

  本文关键词:论《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隐士文化的传递


  更多相关文章: 隐士文化 三国演义 目的论 连贯法则 忠实法则 翻译要求


【摘要】:中国自古多隐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一部分隐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各领域都留下了辉煌的成就。虽然国内对隐士文化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和深入,但译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研究的目前为止却鲜有人涉及。《三国演义》这部战争题材小说蕴含着丰富的隐士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在出世与入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斗争的内心世界。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三国演义》目前为止最完善的罗慕士英译本为素材,通过对比中西隐士文化的内涵意义探讨了该译文中隐士文化的传递。鉴于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的目的是将这样一部重要中国文化著作完整地介绍给英语读者,根据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原则,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忠实地进行翻译。具体到隐士文化的传递就是要在译本中帮助译语读者建立起中国隐士这一文化意象,通过各种方法把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意义忠实地传递过去;同时译者还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尽量凸显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使译文能被译语读者理解并在译文的交际情境中有意义,以期实现其文化传递的目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目的论及其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和翻译要求。第二章深入探讨了中西隐士文化的内涵意义;通过研究发现:传统西方隐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概念,它的起源就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而中国的隐士文化则主要是和政治相对而言,并且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为后面评价罗译本文化意思传递的得失提供铺垫;第三章结合儒道隐逸观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隐士文化及其表现,同时结合翻泽要求具体介绍了罗译本的预期功能、译文读者,译者身份等。第四章结合目的论具体分析了隐士文化在《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的传递,认为该译本建立了中国隐士这个文化意象,基本再现其文化内涵. 本文认为《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基本上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翻译目的,同时也指出由于译者对中国隐士文化了解不够深刻,译文在忠实地传达原文文化内涵和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方面尚有不足的地方,并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同时也希望译界能引起对隐士文化传递的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艺;王伦;;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成功应用——以《三国演义》Roberts全译本中尊谦语的翻译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唐俐;;儒家仕隐观及其在中国隐士文化中的核心地位[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3 张浩然;《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4 张晓军;《三国演义》与隐逸文化[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5 曾晓光;;罗慕士译《三国演义》对容量词的英译及问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许晓晴;;论儒道的隐逸观与隐士形象[J];社会科学家;2006年06期

7 宁稼雨;中国隐士文化的产生与源流[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4期

8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年03期

9 骆海辉;姜葵;;《三国演义》罗译本的骂词翻译研究——以目的论为观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颜湘君;《三国演义》与隐士文化[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演强;《三国演义》及其英译本文体学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60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60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