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与绘画”到“绘画与修辞”——艺术史研究中一种范式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从“诗歌与绘画”到“绘画与修辞”——艺术史研究中一种范式的转变
【摘要】:语词与图像的关系是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老话题,传统研究通常都集中于"诗如画"。到了二十世纪,包括恩斯特·库尔提斯、卡尔·博林斯基和约翰·斯宾塞等学者对这一话题的探讨转向了对绘画与修辞关系的研究。约翰·斯宾塞于1957年提出了"画如辞"。包括斯宾塞在内的所有这些学者对语词与图像的研究基本都停留于表面来论述两者的地位关系等问题,并未能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探讨语词与图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一问题直到英国文化史家迈克尔·巴克森德尔的《乔托与演说家》的问世才得以解决。本文首先回顾艺术史上对这一话题的经典论述,然后探究巴克森德尔是如何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探索语词与图像的关系的。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分类号】:J110.9
【正文快照】: 一、古典时期学者论“诗歌与绘画”对语词与图像的研究一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E)的《诗学》(Poetics)。在《诗学》中,语词与图像的关系是以诗歌与绘画的比较研究被展现的,但是两者的发展轨迹是一种没有任何重叠交叉的平行关系,亚里士多德在两者间所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康;诗话与古典诗歌的语境——中国古代诗话的现代阐释[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2 弗朗索瓦·基维热;常宁生;;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理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6期
3 漆捷;;意会知识的语境分析——以诗歌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翁羽,顾泉林;从中国诗论的“入出”说看诗歌翻译[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邹立志;诗歌能挣脱语法的桎梏吗[J];修辞学习;1998年01期
6 张觉;移花接木——诗歌鉴赏方法之一[J];阅读与写作;1999年01期
7 邹建军,龙泉明;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姚国建;论诗歌的形象创造[J];写作;2004年09期
9 成慧芳,翦伯象;“行吟”:诗歌写作的另一种范式[J];写作;2004年23期
10 泓莹;;不要轻言自己是诗人——关于诗歌和艺术创作的片断思考[J];厦门文学;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王先霈;;资本主义生产同艺术和诗歌的敌对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伟民;;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洛地;;诗乐关系之我见[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姜欣;姜怡;;刍议典籍诗歌译作与原作思想风格的协调与整合——从陆羽的茶诗《六羡歌》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冯颖钦;;汉英重叠诗法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阎国忠;张艺声;;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9 陈牧;;艺术和审美,,铸就完整之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韦启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潞潞;怀乡病与诗人的阵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叶玉琳;不要忘记诗歌的姓[N];福建日报;2001年
3 沈庆利;诗歌:永恒的诱惑[N];中国审计报;2001年
4 黄志浩;诗歌“青绿”意象溯源[N];文艺报;2005年
5 钱志富;诗的音乐意境[N];文艺报;2005年
6 张轶男;诗与思之辩[N];光明日报;2006年
7 ;我们的孩子还需要读诗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余向阳;拾起诗歌的亮丽与尊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芳菲;书画淘金关注被“遗忘”的画家[N];中国商报;2009年
10 于坚;我谈散文[N];云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振羽;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而上学解读[D];吉林大学;2013年
3 齐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诗”及其与中国唐宋“出家诗”之比较[D];北京外国语学院;1993年
4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武红;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旭;从审美假象到神圣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红梅;太阳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小艳;托马斯·哈代与徐志摩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孙创业;试论诗歌语言与小说语言的区别[D];山东大学;2008年
4 冯玉娟;[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何瑛;诗歌意象翻译的移植和改写[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刘玮;浅谈诗歌与自然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施叶丽;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4年
8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9 徐艳萍;分析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江久文;诗歌的符号解读[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76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7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