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之诗学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之诗学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诗品 文镜秘府论 文体特点 诗学批评 美学特征 诗学影响
【摘要】:诗话,是一种东方独有的诗性文化批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承载形式,对于诗话发展的理解,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乃至东方诗学文论批评的重要环节,而同处于东方文化圈,中日两国的诗话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百代诗话之祖”《诗品》与日本诗话的开山之作《文镜秘府论》的比较研究,希望能从源头对两国的诗话发展进行深入理解。在中日两国,对于《诗品》与《文镜秘府论》这两部著作的研究都有着庞大丰硕的理论成果,在对于这些理论成果的学习中发现针对一部作品的单方面研究居多,然而,对于这两部对中日诗话学有着如此重大意义的著作来说,其相似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忽视的,虽然两部作品从创作形式、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内在蕴含的诗学思想却是相似相通的,本文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在此方面有所收获。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是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诗品》与《文镜秘府论》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比较诗话学为理论基础,对这两部东方诗话的重要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接受研究与平行研究的范围内,以历史实证法、美学批评法及异同比较法对《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两部作品进行特定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从文体特点出发对《诗品》与《文镜秘府论》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从时代和作者本身情况了解两部著作的创作背景,然后从文体的开创性、结构的系统性、语言的继承性三个方面对两部著作进行文体方面的相关比较研究。 第三章以诗学批评理论为依托,对于《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中共同体现的诗学宗尚与诗学本质进行比较研究。自觉、客观的批评意识,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批评标准、借言批评的应用是两部著作所体现的诗学宗尚;而两部著作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于诗学起源、本体、存在的探讨也同样值得关注 第四章主要是从美学批评入手,研究《诗品》与《文镜秘府论》的审美特征及艺术风格。两部著作都有着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相结合的审美特征,这是时代与生活环境对作者的影响。而中国诗话批评中特有的“兴”与“象”的概念的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都在两部著作中有所体现。 第五章的内容是诗学影响比较,分别从历史价值与影响、诗学传承与创新两方面,对于《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两部著作给两国诗学批评领域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诗学传承的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 总之,全文保持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两部著作中,追寻相同的诗学批评原则与方法,研究相近、相承的思想脉络,尊重两个民族问的发展所带来的诗学批评本土化的结果,希望为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略尽薄力。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之望;《诗品》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钟嵘诗品评论》[J];北方论丛;1998年03期
2 张国庆;《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3 朱琦;《诗品》风格论探微[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01期
4 李祚唐;司空图《诗品》在《四库全书》中的失收与重复[J];天府新论;1998年02期
5 陈尚君,,汪涌豪;《二十四诗品》不是司空图所作[J];寻根;1996年04期
6 王顺娣;论三部《诗品》中的“雅”[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谢文学;钟嵘《诗品》二题[J];南都学坛;1996年01期
8 张福庆;谈司空图《诗品》的美学思想[J];诗探索;1999年04期
9 谢文学;钟嵘及其《诗品》三考[J];中州学刊;1987年03期
10 刘忠惠;钟嵘《诗品》的文学批评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耀X;;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杨再年;;承传六朝齐梁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任小玫;;再读鲁迅《重订<徐霞客游记题跋>》[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4 相福庭;;文论转换: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孙亚茹;;心与道契——《二十四诗品》创作主体的道家境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三批10部优秀成果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苏荟敏;典重沉实 温故出新[N];云南日报;2009年
3 朱凤鸣;增华阁上读萧统[N];人民日报;2003年
4 熊国章;朔城赋[N];朔州日报;2010年
5 邢宇皓;虽悲而雅 虽雅犹悲[N];光明日报;2005年
6 胡国华;诗要讲究诗味[N];咸宁日报;2005年
7 董宏君;笔墨与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黄桂元;“才尽”与荷尔蒙[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董耀章;真情之美[N];山西日报;2003年
10 高士明;山色有无中[N];美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于景祥;《文心雕龙》与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D];河北大学;2007年
4 赵目珍;唐《诗人主客图》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之诗学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涂敏华;以“怨”评诗[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翟晓娟;《诗品》诗“怨”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4 俞香云;钟嵘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6年
5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秀青;《诗品》文学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席艳芝;传统诗学的诗本质论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晓青;从哲学到文学理论的发展转换[D];山东大学;2005年
9 邓义兰;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牛嗣修;新变与折衷:对南朝文学批评的理论描述[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80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8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