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隐喻:从谱系到文体
本文关键词:诗学隐喻:从谱系到文体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转喻 相似性 内部谱系 外部谱系 文体
【摘要】: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实践中,围绕着隐喻形成了谱系。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之一,依据相似性所形成的隐喻的不同样式,构成了隐喻的内部谱系,即原始隐喻、隐喻、明喻、譬喻;依据相似性与毗邻性之间的对立,形成了隐喻的外部谱系,即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存在。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具有对应关系,隐喻的内部谱系分别与神话、谜语、寓言、童话相对应;外部谱系中,隐喻与抒情诗相对应,转喻则与叙事诗以及小说、戏剧相对应。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图像意识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研究”(14BZW021),项目负责人:朱全国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隐喻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诗学问题。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词的具体使用中,还体现在话语的整体格调中,因此隐喻与文体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围绕着隐喻所形成的关于隐喻的不同样式与不同的文体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对应关系。一、诗学隐喻的谱系在西方,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玮;蒋晓丽;;论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与意指实践——试引入一种新闻图片的符号学分析方法[J];新闻界;2012年22期
2 张军芳;;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J];新闻界;2012年16期
3 夏丽丽;;传统价值的强调与延续──韩剧文本的符号学分析[J];新闻界;2012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兰珊;;神话型理想面对现实的执着追问——试析《堂吉诃德》中镜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粟向;;非彼无我,非我无取——中西诗歌创作中物我关系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丁伯林;;反讽的经典文本:《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游瑞娇;;从克隆论看诗歌“三美”在翻译过程中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胡莲玉;论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凤凰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龙烽;;“道成肉身”与神话思维——《圣经》隐喻的始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陈培湛;;新时期中国电影民俗意象描写的启示[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杜建国;;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到语境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余友辉;;从修辞学角度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普遍与经验[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李岳川;;广东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范文霈;周洁;;图像修辞略论[J];新闻界;2010年05期
3 赵毅衡;;修辞学复兴的主要形式:符号修辞[J];学术月刊;2010年09期
4 黄顺铭,陆勇;救赎神话·身体政治——对一幅普利策新闻奖照片的评析[J];新闻爱好者;2005年07期
5 隋岩;;含蓄意指与隐喻的等值对应——符号传播意义的深层机制之一[J];新闻大学;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强,谢朝群;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蔡晖;;洛特曼文化创新机制的微观研究——转喻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3 叶狂;樊朝辉;;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韦汉;刘悦聪;;从转喻认知模式看广告言语误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张志慧;;英汉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7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10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维辉;转喻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敏;“сердце”、“душа”与“心”隐喻、转喻用法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文晔;俄语转喻的功能语体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阎俊霖;转喻泛化过程中的邻近性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江苗苗;广告语言的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1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9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