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认知视阈下《围城》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1 00:09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阈下《围城》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概念隐喻 认知 《围城》 英译


【摘要】:隐喻研究的始祖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自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隐喻研究一直将隐喻当作一种增添文采的修辞手法。直至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打破了隐喻研究的传统局面。书中,,两人颇具创新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在更深的层面上,它是人类广泛认知和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经验的一种方式。两人更是提出了“意象图式”的概念,声称人类是按照头脑中预先存在的某种认知方式去认识外部世界,而这一过程是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发生。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的这一书在隐喻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将隐喻置于人类认知的大环境下,将隐喻从传统地作为修辞方式进行研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为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隐喻的翻译是文学翻译问题的中心所在,但却一直被译者们所忽视。Newmark对隐喻翻译提出了较为系统直观的意见,他将隐喻归为五大类并提出了隐喻翻译七法。但其观点往往是停留在语言表达的表层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依据隐喻的认知特点,其翻译应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域中。 本研究以钱钟书的《围城》为个案。该书以其诸多形象生动、入木三分的隐喻而为国内外读者所欢迎。其英译本由珍妮(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 Mao)合译而成,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好评。 本文将《围城》中的概念隐喻归为两类,即以人为目的域和以情感为目的域的概念隐喻。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之下,结合纽马克的隐喻翻译七法,拟对《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英译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对该书中隐喻翻译方法的研究,本文认为不同情形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保留隐喻的原汁原味且保留原文的可读性。若源语和目的语读者都能充分领会隐喻意象的文化内涵,则该隐喻意象可直译,或保留或直接用目的语意象替换。肩负着沟通中西文化的任务,译者在处理具有文化独特性的隐喻意象时,应尽量优先考虑保留其异域文化风味。只有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其相应隐喻意象时,译者方可考虑对其加以变换或者删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勇忠;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4 黄乐丹;;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施叶丽;;论概念隐喻与跨文化意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官俊君;;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英美;雷卿;;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韩超峰;;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解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5期

9 尚砚;;基于概念隐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10 刘娜娜;楚军;;隐喻写作教学[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齐迪;;习语的认知解读与习语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幸君s

本文编号:1208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08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