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
本文关键词: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媒介场 媒介生产 媒介构成 文学动态系统
【摘要】:随着电讯技术和电子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媒技术的支持下,文学借助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支持,在信息的传递完全打破了主客的对立,实现了沟通的平等化和无障碍化。媒介作为一个客观技术因素成为文学活动的第五元素。文学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及文学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文学媒介的出现为研究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及其文学各媒介间的关系提供了路径。从媒介发展的纵向看,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程对文学的生产范式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网络技术发展起来之后,媒介参与下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流通、文学消费等活动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媒介关系的横向构成看,各种文学媒介构成的文学媒介场,其中包括文学媒介生产场、文学媒介传播场、文学媒介接受场等子场域,文学媒介场理论正是在此现实背景下获得了研究的合法性。 通过对媒介场和文学场的涵义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理解文学媒介场打下理论基础,也使得概念的提出更具有理论延伸性。随后从文学媒介场域的功能构成、文学媒介场的动态构成、文学媒介场结构构成等三个视角进行理论研究。 从文学媒介场功能构成的视角来看,讨论不同类型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及不同文学媒介的功能问题,梳理媒介场中不同类型媒介的关系,探讨了不同媒介对文学的承载方式。讨论文学媒介场中的不同文学存在方式间的关系问题,说明不同的文体形态决定了文学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媒介不仅仅是文学的传播载体,还是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构成形态。 从文学媒介场的动态构成视角来看。以文学媒介场的生产流程为脉络,从探讨文学媒介场的生产方式的特征入手,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国情出发,在这种经济基础基础之上,探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媒介场域特点。通过考察文学媒介场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了解到这种改变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学媒介生产形态会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学媒介场的文学传播方式、文学媒介场的文学消费方式等文学媒介生产的动态过程,体现出文学媒介场生产流程的特点。 从文学媒介场的结构构成来看。将文学活动的要素构成,与文学媒介生产的要素结构构成进行对照,凸显出媒介第五元素的重要性。将生产者要素、媒介工具要素、生产资料要素、文学产品要素等作为文学媒介生产的要素构成因素,梳理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媒介生产的复合性生产为叙述重点,阐述媒介生产的特性。文学媒介场与外部场的系统关系,主要体现为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的冲突与制衡。布迪厄在文学场或新闻场的论述中,重点叙述了政治场、经济场与文学场或媒介场的冲突,本文在冲突的基础上还强调各场域间的融合与制衡。 最后讨论了文学媒介场理论的实践与理论意义。首先从实践出发,改善文学场与媒介场的关系、促进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学生产制度建设等三个角度,探讨文学媒介场对文学实践活动的价值作用,正确认识媒介在当代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媒介已经成为继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后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其次,从丰富艺术生产理论,完善文学接受理论、开拓文学媒介理论视域等角度,探讨如何运用文学媒介场理论进一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安毅;公平·客观·合理——略论媒介人才绩效评估[J];当代电视;2005年08期
2 陆永基;;卷前语[J];太湖;2006年05期
3 马昕;中德文化交流的媒介人──纪念弗兰茨·库恩诞生110周年[J];德语学习;1994年02期
4 王一川;媒介与文学的修辞性[J];文艺争鸣;2003年05期
5 孟抗美;文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功能实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邓理峰;电视纪实画面语言的特征[J];电视研究;2000年06期
7 杨国章;评文化传习与融通的几个媒介人物[J];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04期
8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9 孙晨钟;;文学作品中的媒介及其意义传递——以《两个人的车站》中的音乐运用为例[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白烨;;新世纪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课题[J];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邵培仁;邵静;;媒介恐慌论:媒介作为恐慌心理生成与终止机制的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2 邱戈;;媒介人——媒介组织的社会文化分析框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吕鹏;;媒介人才招聘:外部招聘与内部选聘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经济(第一辑)[C];2004年
4 周鸿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传媒强国而努力奋斗——在“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学术峰会暨传媒经济杯·学院奖颁奖典礼”闭幕式上的发言[A];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三十年(北京)峰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鸿铎;;中国传媒经济之路——在“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学术峰会暨传媒经济杯·学院奖颁奖典礼”开幕式上的致辞[A];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三十年(北京)峰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邵培仁;邱戈;;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陈晓云;;媒介介入与当代中国电影的空间想象[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一宁;传媒时代,文学何为?[N];文艺报;2006年
2 陈诚;世博会最缺六大类人才[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虞宝竹;责任:媒体人融入社会的前提[N];中华新闻报;2008年
4 孔见;“问题女人”报道有问题[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文波;近年来我国文坛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左手斋;“玄幻文学”批评不得?[N];太原日报;2006年
7 大理电视台 李江邋牛新云;经营电视的实质是经营受众[N];大理日报(汉);2008年
8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张洪忠;一个职业报人的探索[N];中华新闻报;2006年
10 周鸿铎;互动、融合:新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N];中华新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泽;媒介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D];中南大学;2012年
2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敏;《收获》的90年代[D];四川大学;2004年
4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盛之;美国大众传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庄诒晶;自我建构的影像民族志[D];浙江大学;2011年
7 高智红;谁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陈红梅;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覃哲;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子跃;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耘海;北京建筑业农民工的媒介使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3 石明;中国媒介知识分子的历史渊源与身份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欣;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曾锦标;小说文体嬗变与文学媒介[D];暨南大学;2004年
6 周靖淇;中国传媒产业分类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邹亭妍;中国电视媒介“弱势群体歧视”现象的伦理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庞晓宇;文学媒介与当下受众审美转变[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王德华;产业化背景下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孙莹;盛宴背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16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1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