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翻译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探讨
本文关键词:唐代诗歌翻译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美学 唐代诗歌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和谐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有其独具的美学品质,本文从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两个角度例证唐诗的美学特质。格律诗在唐朝发展到极致,具备了严格而完善的规则系统。唐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生韵律(平仄和押韵)和对仗(字数对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基本相同,字面不重复)。非形式美则主要表现为诗人在诗中构建的意境美。因此从美学角度探索唐诗的英译本身就是一种必需。诗歌翻译,不仅有传达语言信息的功能,,更要把原作的艺术美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不仅仅是获得原文的信息,还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唐诗英译中译者(审美主体)与原文本(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西方传统的美学观点,论述了中西方美学的发展和演变。然后详细阐述了翻译美学中主要涉及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简称TAS)就是翻译者。(刘宓庆;2005:86)翻译的审美客体(TAO)就是译者所要加工的原文。(刘宓庆;2005:168)在本文中即是唐诗。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文所有的一切美学要素,分文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这两个系统所包含的一切形态的美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有待我们在翻译中转化再现给译文读者。审美主体有两个基本属性: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客观制约性是使翻译不同于一般写作,也不同于文艺创作的基本因素。可以说,没有客观制约性也就没有翻译学。(刘宓庆;2005:169)主观能动性是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能力。(刘宓庆;2005:17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查明建,田雨,2003:1; my translation)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诗歌翻译,尤其是唐诗的英译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一些古典诗歌英译案例从语音美、词汇美、句式美及意境在译文中的再现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审美客体所包含的一切美学要素是审美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和客观依据,而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超越语言形式、文化等障碍,传达不同语言文化的美提供了可能。一味的忠实于原文,这样的译文只是传达了原文的语言信息,忽略了传达诗歌独具的美学特质,不能带给译文读者像读原文一样的美的享受。而过分强调译者的创造性,也只会导致一篇与原作面目全非的译文,即使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这种美与原作的美也是大相径庭的。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该论文的创造性及有待改进之处,本文希望能以此为今后的美学翻译研究及实践作一定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七一;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董广才,刘芳芳;精练准确,节奏对等与自主翻译——读庞德的"Guido's Relations"[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袁力,袁佳;中国诗歌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张凡;;浅谈英语诗歌音乐性的可译性[J];作家;2009年06期
5 彭予;驶向拜占庭——袁可嘉和他的诗歌翻译[J];诗探索;2001年Z2期
6 廖七一;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7 张智中;爱好由来落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许渊冲先生的古典诗词改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师蕾;诗歌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障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陆梅,罗晶;诗歌翻译中的隐喻性意象[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庄刚琴;;不可译性研究(英文)[J];法国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童晶晶;贾鑫鑫;;中国诗歌翻译的“深秋”和“初春”——访屠岸先生[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9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江;哈森诗歌翻译作品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立元;诗歌翻译:追寻相遇时的心灵相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丁湘;研究诗歌翻译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交流背景下的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北塔;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李菡;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李清;安徽诗人获诺奖提名,闹剧而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小易;带着翻译网上游[N];健康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2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5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肖开容;翻译中的框架操作[D];西南大学;2012年
9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志建;功能主义视角下软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顾晓禹;基于“三美”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歌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徐君英;论改写理论视角下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02-1924)[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任莅蓉;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钰;郑振铎诗歌创作与郑译泰诗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熊亭玉;[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18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1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