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译者主体性在《关雎》英译本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7-11-23 22:00

  本文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在《关雎》英译本中的体现


  更多相关文章: 译者主体性 理解的历史性 偏见 视域融合 《关雎》


【摘要】:目前,译者主体性已然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王宏2010:52)。众译者和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有些译者和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看法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其不够重视翻译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存在;甚至有的译者忽视原作的思想和艺术性,随心所欲地处理原作。他们名义上推崇译者主体性,实则为过分的运用译者主体性,故意背叛原作(熊兵娇2009:78)。这些行为极大地阻碍了翻译质量的提高。 探求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阐释学与翻译相结合的模式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并由此带来了众多新的翻译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对比深入研究了《关雎》的六个英译本来重新认识译者主体性。从现代哲学阐释学中的三个核心观念——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视域融合——为切入点,分析六位译者各自对于《关雎》的历史性理解,其社会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使译者产生个体偏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翻译策略,然后通过实例来比较六译本与原作不同的视域融合。论证了在翻译同一原文本的过程中,译者积极地参与原作意义的重构,丰富了原作的内涵;证实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展现。因此每个译本都是译者与原作具体化的产物,每个译本都应该得到尊重,译者的主体性更应该受到重视,而且文学作品的重译是文学翻译的必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吴志芳;邱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制约中的能动[J];上海翻译;2007年02期

3 王宏;;对当前翻译研究几个热点问题的再思考[J];上海翻译;2010年02期

4 周发祥;;《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J];文学评论;1993年06期

5 汪榕培;传神达意译《诗经》[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04期

6 刘重德;论译诗(上)——《中国古诗汉英比译五十三首》序[J];现代外语;1996年02期

7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8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9 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10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19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19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c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