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元叙述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学元叙述研究
【摘要】:元叙述(metanarrative)作为一种叙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存在,,比它作为一个术语进入文学理论界要早得多。元叙述是指叙述的叙述,即在文本中对叙述自身的叙述,因而表现为文本的自我意识。它主要是对所在文本的叙述者、叙述行为和叙述接受者进行指涉。本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元叙述,即:叙述学角度和修辞学角度。 从叙述学角度研究元叙述作品的特征,我们着重分析元叙述作品的叙述者和元叙述自身的结构特征。对于元叙述的叙述者,我们从显性叙述者与隐性叙述者、同叙述者与异叙述者两个方面来研究。对元叙述文本的结构特征也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即: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并突出宏观结构的研究。从修辞学角度,主要分析元叙述在作品中的功能和它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叙述在后现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内涵,并根据其对自身指涉的偏向,将其划分为三类自我意识:叙述者的自我意识、文本的自我意识和叙述接受者的自我意识。 在分析元叙述文本的结构特征时,我们主要从语言符号学角度来阐述,力图深层次地把握住元叙述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性;在分析元叙述的自我意识时,则结合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加清晰地体现出元叙述作为自我意识的内涵。 元叙述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为各种文学样式广泛采用,以致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元”领域。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种特征,并且把握住这些特征背后的意义。目前,在我国这种实验性或先锋性的小说层出不穷,通过本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对这些小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学纯 ,唐跃;叙述和元叙述[J];小说评论;1991年02期
2 刘满华;;试论后现代小说中“自我意识”凸显的认识论根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肖莉;林钰婷;;元叙述:叙述者“侵入式”叙述与传统叙述的似真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林孟清;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5 理清丽;;刘庆邦小说《中间人物》的叙述特征[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洪罡;;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袁文平;;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8 支宇;历史还原·元叙述·文体混杂──邓贤长篇纪实文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9 曾传芳;;不可言而言之——解析《苏菲的选择》的叙述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10 于德山;叙述者心理品质分析[J];求是学刊;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立忠;王立才;;初中生内向/外向性自我意识及自我监控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洪;范方;苏林雁;;青春期前后儿童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旭;周菲;;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康铁君;高健;邓德容;吴冰;孟涛;;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调查与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立强;;电视频道的互动关系结构[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王惠梅;李庆鳞;贺淑珍;闫媛珍;赵世武;;慢性病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及相关因素[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兰玲;;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群英;;教书育人 任重而道远[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胡桂英;;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别样的传记[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邱华栋;离同居、笑场和“借种”[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记者 苏娅;“真正的主人公是无形的叙述者”[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郭春林;“聆听父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刘雪枫;唯美的叙述者和诗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6 高文惠;自我与他者[N];文艺报;2005年
7 王坤宁;《觉建筑》采用“多声部” 故宫也成叙述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申霞艳;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N];文艺报;2010年
9 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贾连越;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思考[N];科技日报;2004年
10 高兴;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图谱[N];深圳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肖莉;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变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柳晓;越战创伤叙事[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5 雷亚平;从显赫到湮没[D];吉林大学;2006年
6 龙斌;人的自我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7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宫英瑞;《圣经》叙事人物塑造的认知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中;文学元叙述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2 陈国女;中西小说中的元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岩;意识与交流[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温方方;《微暗的火》中的叙述者[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石爱民;论《呼啸山庄》中的耐莉·丁恩[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戴亚琴;恶之花—当下作家对娼妓题材的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琦;《威弗莱》—成长小说与历史小说的冲突与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凤侠;《左传》的叙事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额尔敦木图;满都麦小说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37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3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