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关联理论看《围城》英译策略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17-12-13 13:28

  本文关键词:从关联理论看《围城》英译策略的合理性


  更多相关文章: 关联理论 归化 异化 翻译批评 围城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翻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翻译质量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对翻译质量的评估当然也就离不开翻译批评。然而,一直以来翻译批评研究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质量低劣的译品,译误层出,随处可见。对于暂时还没有很强的译文鉴赏能力但又致力于翻译事业的广大青年而言,加大对翻译批评的研究,对于促使好的翻译批评作品的出现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翻译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为依据和支撑,必须依据翻译理论以及相关的语言学、文艺学和文化理论等等。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翻译理论家提出各种翻译批评的方法。如德国学者赖斯在她的经典著作《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里建立了一个文本类型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每种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判标准,纽马克也很重视社会背景,他强调翻译的社会交际价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批评方法。本文作者认为斯铂佰和威尔逊(Serber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不失为研究翻译批评的很有价值的理论。 关联理论的核心在于其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个认知活动。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1)交际双方的“互明”, 2)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而最佳关联又等于语境效果:推理努力。其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交际:1)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2)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起到一种桥梁作用,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换言之,原文作者企图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要从中调出所需的语境假设是否十分费力,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是否相称。所以关联翻译论认为最好的译文应该是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原交际者的目的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只有这样交际时才能达到最佳关联,译文读者才能用最小的努力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围城》英译本自1979年面世后,在西方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美国图书协会曾选其为1979年至1981年度的卓越著作。《围城》的英译涉及到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通过仔细通读发现译者在英译时主要运用了归化和异化以及直译和意译的策略,本文基于关联翻译理论,从翻译批评入手,分析钱钟书所要传递的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并运用文中实例对英译本翻译策略的合理性进行评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威;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李爱华,施皓;翻译中的文化特征:异化与归化[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悦;汉语成语英译商榷——从《围城》英译本谈起[J];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4 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6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年03期

7 陈胜利;;《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285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85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