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与《废都》中“荒原”意识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9:40
本文关键词:《嘉莉妹妹》与《废都》中“荒原”意识之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荒原”意识 《嘉莉妹妹》 《废都》 平行研究
【摘要】:在西方,“荒原精神”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直到T.S.艾略特的《荒原》发表之后,“荒原”意识才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被广泛关注。在现代中西方文学领域,有不少作品都以此为主题,书写了现代人精神的颓废、迷茫和无可逃遁,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的小说《嘉莉妹妹》和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废都》都表达了“荒原”意识这一主题。 虽然《嘉莉妹妹》与《废都》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和国度,但二者却有着相同的题材,相似的历史语境和共同的主题。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这两部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历史语境、主人公以及象征性符号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荒原”意识。通过比较发现,在中西社会大转型的“荒原”背景之上,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的嘉莉妹妹和庄之蝶,一个不断追求梦想却最终失败,一个多次灵魂自救却依然走不出精神困境,具有符号意义的“摇椅”和“牛”、“埙声”也象征着颓废、迷惘和没有出路的结局。 由此可见,这两部小说以不同的故事和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共同的“荒原”意识,进而得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越是发达、物质越是丰富,人们对精神的渴求就愈加强烈,不管是什么阶级、什么文化、什么社会制度,都有可能面临同样的精神危机,这一现象发出了文学的终极追问,值得人们深思和反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6期
2 韩鲁华;世纪末情结与东方艺术精神——《废都》题意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6期
3 喻世华;大众与孤独者——论鲁迅小说的荒原意识[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芬;;中西文人的心灵困境与突围——以《废都》与《荒原》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8期
5 冯常深;;走不出这精神困顿——再读《废都》[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黄立,白冰;摇椅上的梦想——《嘉莉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7 李伟;;悲剧意识下的精神真实——《呐喊》、《彷徨》的启蒙叙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8 田正华;;《废都》对时代精神的文学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1286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8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