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吉川幸次郎和余宝琳中国诗歌“非虚构”传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7:30

  本文关键词:吉川幸次郎和余宝琳中国诗歌“非虚构”传统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虚构 意象 比较诗学


【摘要】:中国诗歌“非虚构”传统是在海外汉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主要观点在于中国传统诗歌有别于西方诗歌,诗的意义不同于西方源自古希腊的“摹仿”说,诗歌不再是通过隐喻去表达,而是以日常生活中诗人的自身经验为素材,并与政治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诗歌是“非虚构”的。 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选取“非虚构”诗歌理论代表性人物,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华裔美国汉学家余宝琳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两人对中国诗学及文学传统的比较研究方法和内容,重点讨论了各自对于中国诗歌“非虚构”传统的研究,吉川幸次郎从中日文化比较出发,以自身的中国文化经验和理性的思考得出中国文学重视日常性而忽视虚构性的特点;余宝琳则从中西比较文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学中的“意象”、“隐喻”、“讽喻”等概念一一进行辨析,从而得出中国诗歌传统有别于西方诗学传统,诗歌更注重写实,不存在摹仿和虚构。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对中国诗歌“非虚构”理论的发展现状和遭遇的质疑挑战加以说明阐述,并指出在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只有放在比较文化视野下,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更好地进行对话和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长青;;非虚构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视野[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李庆;;吉川幸次郎与近世日本的阮籍研究[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2期

3 吉川幸次郎;我的杜甫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4 王晓路;论费维廉的中国文论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5 刘琼;殷正坤;;虚构名称的语义学研究:历史与前沿[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6 邓建华;;辞格中的同与异——一场比较文学学者与汉学家之间的论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节末;;纯粹中国美学话语:何以可能[J];思想战线;2007年02期

8 徐宝峰;;余宝琳中国诗学研究的哲学路径和理论旨趣[J];文化与诗学;2011年01期

9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J];文学评论;1997年01期

10 余宝琳 ,耿百鸣 ,乐俊华;抒情诗的比较研究——读《诗经》札记[J];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02期



本文编号:1322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22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