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体”到“有机统一体”:“体”的转义与回归

发布时间:2017-12-27 22:09

  本文关键词:从“体”到“有机统一体”:“体”的转义与回归 出处:《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体” “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 结构


【摘要】:"结构"是"文体"范畴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批评大多都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在谈及作品的结构时,西方的文论家常常使用"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这个观念,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则往往使用"体"这个范畴,并且两者都把作品的结构看成是如同人的身体、生命般的完整存在。可见"体"和"organic unity"在"结构"这一层面上可以沟通。尽管如此,"体"与"organic unity"仍然有着原初的分歧。"organic"经历了从工具、机械到生命、器官的词义演变,并且这整个过程一直都处在科学的、理性的视野之中;而"体"的源与流则始终贯注着盎然的生命力,充盈着"近取诸身"的原始诗性智慧。可见两者又可以相济互补。在这个意义上,"体"的内涵应该进行一次现代性的转换,亦即转向"结构"这一新义,并与西方文论中的"结构"观点以及"organic unity"概念相互赠答。而事实上,"体"的原始意涵本来就有"结构"之义,所以"体"的现代性转换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回归。
[Abstract]:"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ategory of "style", but it is often ignored by people. In fact, most of the litera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and at home and abroa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s. In the structure about works,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often use "organic unity" (unity) of this concept,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ists often use the "body" in this category, and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s as like the human body, life like a complete existenc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ody" and "organic unity" can be communicated on the "structure" level. In spite of this, the "body" and "organic unity" still have the original disagreement. "Organic" has evolved from tools, machinery to life, organ meanings, and the whole process has been i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view; and the "source and body" is always filled with abundant vitality, full of "original poetic wisdom nearly taken from the bod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wo can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this sense, the connotation of "body" should be a modern conversion, that is to "structure" and the meanings and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organic unity" view concept of mutual conversation. In fac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ody" has the meaning of "structure",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body" is also a kind of creative retur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项目号:12&ZD15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也是一系列合成词术语的“词根”。对于文学作品之“体”,亦即“文体”,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它的三层内涵———“体裁”(文类)、“体势”(语体)和“体貌”(风格),却似乎忽略了作为“结构”的“体”。而当人们为将“文体”翻译成genre或style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白兆麟;蔡英杰;;《老子》“道经”首篇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训诂术语略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宇;清代吉祥纹样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天忠;中医外感病因的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吕娜;都市婚恋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与文化内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晓蕾;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慧玲;;读《文学理论新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龙迪勇;试论叙事作品的意义生成[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孙兆恒,林精华;小说空间结构初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4 隋建明;论艺术设计人才的智能结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魏颖;构造性“空白”——文学形象模糊性的结构构成[J];云梦学刊;2003年02期

6 钱建成;如何分析文体学中的Mind Style[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7 类维顺;造型基础原理刍议[J];艺术百家;2003年03期

8 李秀云,杨艳梅;诗的言说结构探析[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9 米克·巴尔,谭君强;叙事本文:叙述学与人类学的双重透视[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6期

10 陈亮;;艺术是一种超越性的结构过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红梅;;文学阐释学管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5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6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7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宋春燕;西安设文学艺术最高奖[N];西安日报;2009年

9 郑寒月;文艺界代表委员参议政紧打务实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徐敏;交通改变世界观[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4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周德波;“意”范畴衍生中的三个向度[D];辽宁大学;2009年

6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建芳;欲望表述结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许金善;《彩凤感别曲》与中国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3 郝君峰;30年代中韩家族小说的叙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孙之轩;论戈德曼的结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亮;浦安迪《中国叙事学》辨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西北大学;2012年

7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8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9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10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3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43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