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张仃大美术观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1-01 00:21

  本文关键词:张仃大美术观的构建 出处:《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张仃 大美术 艺术成就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反映到艺术领域,传统的美术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艺术多元化的新形势。作为20世纪中国“大美术”家之称的艺术家张仃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开启和引领了中国艺术界对大美术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回顾张仃一生卓越艺术成就的过程中,系统论述了张仃对大美术发展的贡献。通过对张仃艺术发展贡献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具有“大美术”精神的贡献来,指导“大美术”思想的发展。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得出“大美术”的概念即:大美术观是指以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建筑艺术等为基础,以美术文化为内涵,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美术外延,提高美术人才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美术观念。它是以传统美术观念为基础,同时又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对美术学科的有利之处,使其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适应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新形势,指导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field of art. Traditional art thought 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art diversification. As 20th century, China's "Great Fine Arts" The famous artist Zhang Ding has opened and led the Chinese art circ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reat art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process of Zhang Ding's 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in his lif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Zhang Ding'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ar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Zhang Ding, the author sums up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pirit of "great art".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big art". From the summary of practice to theory, the concept of "great art" is that the concept of "great art" is based on painting, sculpture, craft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art, etc., and takes art culture as its connotation. It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art, which extends the extension of art with the aid of other disciplines, improv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ine arts talents and adapt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t the same time, it absorbs the knowledge of other disciplines and makes it have the vita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diversification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1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凡;;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张仃先生[J];美术;2010年04期

2 王鲁湘;;为什么说张仃是个“大美术家”[J];中国美术;2010年01期

3 李正天;大美术意识的觉醒——从实验探索、CI战略到第四产业[J];美术观察;1996年05期

4 王鲁湘;张仃山水画的人文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5 灰娃;;与张仃共同生活的日子[J];美术;2010年04期

6 ;互动社区[J];大美术;2004年05期

7 ;短信俱乐部[J];大美术;2004年06期

8 ;张仃素描[J];收藏界;2006年12期

9 袁新;;大象无颜 大音稀声 张仃:顶天立地一画翁[J];文史参考;2010年06期

10 ;卷首语[J];装饰;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务刚;;试论托马斯·哈代诗歌的艺术成就[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徐庶之先生艺术成就暨生平简介[A];“徐庶之先生艺术成就暨生平”座谈会论文集[C];2005年

3 秦佑国;;梁思成、林徽音与国徽设计[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4 杨宏烈;;浅谈居住小区园林[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5 胡汉生;;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成就[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6 刘梦芙;;清末词坛的擎天玉柱——论文廷式《云起轩词》[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梦芙;;清末词坛的擎天玉柱——论文廷式《云起轩词》[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厚生;;周信芳的艺术成就与演剧思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9 牛宝彤;;略谈李白文章的艺术成就[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10 李并成;;炳灵寺若干重要史实钩沉[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卢新华;张仃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非凡张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常敬竹;张仃,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丁绍光;怀念恩师张仃[N];文艺报;2010年

5 记者 张亚萌;美术界深切悼念著名画家张仃[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王景山;永远的张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徐红梅;在探索中前行[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战红;陈逸飞与他的大美术大生意[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9 冯赐杭;张仃和《剪纸》邮票[N];中国集邮报;2010年

10 整理 徐沛君;大家风范 时代丰碑[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茹娜;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吕华亮;《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山东大学;2008年

4 卢静;《礼记》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小梅;宋元剧诗的艺术成就及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吴春福;罗忠昒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7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8 李永贤;廖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的历史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梁葆莉;宋代祝颂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倩;张仃大美术观的构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袁红;论张仃山水画写生[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3 吴媛;方回的闲适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静;张祜纪游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张丹;论海派画家吴昌硕绘画艺术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戈庆华;韩琦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包建强;陈继儒及其小品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金笛;清初诗人颜光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义;李纲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灵;《子不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2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62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4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