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意象: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

发布时间:2018-01-12 21:26

  本文关键词:意象: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 出处:《求索》2010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意象 艺术理论 心灵体验


【摘要】: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Abstract]:Study on the image of the long-standing, most scholars regard it as a core topic China classical aesthetic discussion. The evolution history from its germinal culture; it relates to the aesthetic proposition from the aesthetic category; the image ontology, image features, explore creativity and image classification etc. The results are numerous. From the image of human artistic activity of that art activity is essentially the image activity, is a kind of spiritual experience with perfusion of human art life as a whole, is the soul of art of human intuition image, is the local cross cultural limitations of the human pursuit of art bourn. Verify the interpretation is not logical analysis and theory of image, but between personality energy induction and exchange.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四川理工学院2009年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和四川理工学院教改项目(JG-0826)
【分类号】:I0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艺术理论中有关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成果浩繁。一般认为,意象是带有浓厚东方思维特色的一个词汇。它在古老先民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观念、方式中,就已经萌芽生长:汉字构字以“象形”为起源;中医讲究“藏象”之说;天文历法讲究“观象授时”;中国美学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5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7 孙履芳;陌生与困境——《玩偶之家》新解[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王毅;;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贺智利;论鲁迅不和谐的美学倾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韩雷;救人和自救——对《废都》的症候式阅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3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现代展示设计的民族化审美追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林元富;透过精制的瓮[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周克平;文本的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卢政;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年

7 赫萱;从绝句看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D];四川大学;2002年

8 周静;文学符号及其解读[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金科;三峡文化与地域环境艺术[D];重庆大学;2002年

10 舒晓峰;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归[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根艺的意象性[J];中国花卉盆景;1989年06期

2 朱晓慧;;语符组合与诗词意象的润饰[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王永钊;形式与内容意象性的民族文化精神取向[J];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孙德荣;;影视艺术对文学审美意象的营造[J];电影评介;2007年13期

5 郭银星;;艺术理论研究格局的历史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4期

6 胡志颖;;艺术无常论[J];北方美术;2001年01期

7 张玉能;汉语话语实践的意象性与信息时代的文学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世涛;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阶级性与共同人性[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郭晓霞;艺术理论发展与艺术欣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赖积船;丁志丛;;“意象”的还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宋建林;;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理论贡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马清福;;文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6 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徐英;;艺术教育“两种人才模式"培养的理论构想[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莫先武;;当代审美意象理论之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四达;;方兴未艾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作者心得[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谦;严谨与激情并存的艺术理论交流[N];文艺报;2011年

2 王柯平;从禅宗公案来审视丹托的艺术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汪军;用比较法研究中国传统艺术[N];光明日报;2009年

4 王瑞光;博采广纳 锐意创新[N];文艺报;2009年

5 朱艳萍;艺术中的人文再现[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何桂彦;美术批评须有自己的方法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筱 茵;表演靠学识还是靠钱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8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彭吉象;“艺术”应尽早升格为学科门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周舒;“798”的第一家“国营”艺术空间[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蓝凡;艺术的批评与批评的艺术[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波;美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3 刘国柱;贡布里希与波普尔[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欧阳华;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D];苏州大学;2006年

5 郭宾;浅析人类的艺术创造[D];山西大学;2005年

6 马艳;形式的生命[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秦佳;伽达默尔关于艺术与游戏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永江;反传统—论海德格尔的艺术观[D];河南大学;2007年

9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沈芳芳;梅洛庞蒂身体美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6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6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