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保护”理念中的抵触之处及解决之道
本文关键词:“活态保护”理念中的抵触之处及解决之道 出处:《美术观察》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活态 无形文化 静态展示 死态 民间美术 物质文化遗产 民众日常生活 工业化大生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林诺夫斯基
【摘要】:正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该公约着重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也即那些不可视、不可触的文化价值。对无形文化价值的强调直接催生了"活态保护"这一重要的保护理念。"活态"乃是与传统的"死态"——博物馆或是美术馆中的静态展示相对而言的。这其中的逻辑便是,无形文化价值只有在具体文化语境的实践中方能得到体现。而一旦某一承载无形文化价值的实物进入博物馆、美术馆,其原先所处的文化语境便会被剥离,无形文化价值也会随之消失。因此,"活态保护"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由具体的实物转向支撑某一无形文化价值生存的文化语境。
[Abstract]:It's October 17th 2003. The 32nd UNESCO General Conference adopted th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fined in detail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emphasiz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visible. That is, those that are invisible. Untouchable cultural value. The emphasi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value has directly given birth to the important protection concept of "living state protection". "living state" is the traditional "dead state". -A static display in a museum or gallery. The logic is. Intangible cultural value can only be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of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But once a physical object carrying intangible cultural value enters the museum,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text of art museum will be stripped. Therefore, "living protection" makes the objec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nge from the concrete object to the cultural context to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intangible cultural valu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0
【正文快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该公约着重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也即那些不可视、不可触的文化价值。对无形文化价值的强调直接催生了“活态保护”这一重要的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敏;黄雄;温义;;活态桥梁遗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园林;2014年02期
2 邹启山;;活态遗产的保护与申报[J];中华遗产;2005年05期
3 赵一明;赵永久;;活态体验杭州老手艺[J];浙江画报;2013年02期
4 卢永和;;试论文学经典的文本活态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5期
5 支敏;;关于槟榔谷舞台文化活态传承的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7期
6 ;“活态”存在的文化遗产[J];河北画报;2010年07期
7 孙华;陈筱;刘秀丹;;山水侗寨 世外桃源的活态遗产[J];世界遗产;2013年04期
8 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J];中国名城;2008年02期
9 雷宇;;活态的永恒[J];中华手工;2009年06期
10 林凤群;;活态流变,赋予民俗更持久生命力——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崖口飘色”说起[J];文化遗产;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丽萍;;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活态传承”[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17期[C];2012年
2 伍强力;;活态民俗:一种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 ;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2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光曙 吴春妍 史俏一;象山渔文化“活态”传承[N];宁波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吴香花 王升杰 记者 彭业忠;凤凰活态保护“非遗”文化[N];湖南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陆娅楠;活态保护 得有好办法[N];人民日报;2014年
4 记者 方益波;杭州:老手艺“活态”传承[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5 记者 花为华;共论“大运河 活态遗产”[N];扬州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任静;山西孝义:活态民俗绽新蕾[N];光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王学思;以市场化运作促非遗活态传承[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常雄飞;雅安非遗:活态保护谋新生[N];四川日报;2013年
9 特约记者 黄晓军 通讯员 王升杰;凤凰非遗文化迈向“活态传承”[N];团结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林雪娜;“非遗”的活态之路[N];广西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惠;青州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21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2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