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西方思维与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点批判

发布时间:2018-01-18 01:28

  本文关键词:西方思维与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点批判 出处:《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两种文学理论 主客相融思维方式 主客相分思维方式


【摘要】: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点,着眼于文学"怎么样",西方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理论则更注重文学"是什么",它先天地伴随着本体论同语言论的纠葛。由存在论而来的本体论,随着"存在"(to be)被翻译为"是",演变为追问某物是"什么"的本质论。语言的本体意义在于宇宙整体能为大道之言或无言之言,文学语言的本体意义在于能够超越在场,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未说出的东西。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有三大根源和三大缺陷,目前我们所接受的反本质主义,远没有转向主客相融的思维方式重要。文学独立性和归属性问题的大轮回,只是文学教育理论基点回归的前提,关键还在于反思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弊病,把文学当作文学而不是生产知识的原材料。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literature "how", while the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as knowledge produc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terature "what is". The ontology, which comes from ontology, is translated as "yes" with "being". The Noumenon meaning of languag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whole universe can be the main way or the speechless word, and the Noumenon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language lies in being able to transcend the presence. As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essentialism in literary theor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re are three major sources and three defects, which we accept as anti-essentialism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independence and attribution is only the premise of the return of literary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key lies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wo-part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 and object. Treat literature as literature, not as the raw material for producing knowledg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洛特曼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论新视角”(05BZW011)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项目“后现代思潮挑战与研究生文艺理论课程改革的探讨”(10JGXM-ZC01) 广州社科规划项目“后现代思潮挑战与新世纪文艺学发展”(09Y4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一、文学教育与两种文学理论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一直以它全方位同步捕捉社会思潮变化的敏感迅捷,以及尽力跟上西方形而上学沉思进展的思辨能力,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处的位置非常醒目而又十分优雅,给世人的印象则既紧贴现实又深奥高远。然而,一旦“面向事实本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岳川;;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2期

2 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柯华庆;;法律效率论[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9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牛静;;雄辩建构事实?——从修辞学视角分析西方新闻报道的传播技巧[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连;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王岳川;;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J];学术月刊;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岩,曹明海;论刘国正的文学教育观[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黄耀红;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发展流变与反思[J];教师之友;2004年09期

3 ;《文学教育》征稿与征订启事[J];文学教育(下);2008年06期

4 ;《文学教育》征稿与征订启事[J];文学教育(上);2009年06期

5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下);2009年10期

6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下);2010年03期

7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上);2010年03期

8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下);2010年04期

9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下);2010年07期

10 李东生;文学教育中的“文学性缺失”探因及对策[J];语文学刊;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3 金星;;文学教育路正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4 朱水涌;;我们需要文学教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5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6 陶曙军;;也谈大学文学教育的“道”“技”和谐[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英德;;古代文学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8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聂珍钊;;论科学文化素质与外国文学教育[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丘市回民中学 唐文礼;加强文学教育 搞好高中语文教学[N];商丘日报;2005年

2 蔡明;文学教育的可能与文学教育学的建设[N];文艺报;2005年

3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N];文学报;2010年

4 谭旭东;文学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N];文艺报;2011年

5 丁国旗;回归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年

6 古风 贺巧梅;从“利用文学”到“不教为教”[N];文艺报;2011年

7 青海省贵南民族中学 才本加;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分析[N];学知报;2011年

8 梁胜明 杨兴芳;大学文学教育的误区和希望[N];文艺报;2011年

9 吴长青;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N];河北日报;2005年

10 颜敏;语言与思想之于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真迪;解放后韩·朝·中国朝鲜族文学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5 欧阳芬;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D];苏州大学;2010年

6 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9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准胜;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梅;文学教育与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范冬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芳;论中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春琦;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学教育方法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白勰;中学文学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秦海霞;中学文学教育的反思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耀红;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洪;高中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林义英;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38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38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