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学者眼光与译家技艺的交汇——论赵毅衡的诗歌翻译

发布时间:2018-01-19 02:28

  本文关键词: 赵毅衡 诗歌 翻译 出处:《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1978年及1985年为界,赵毅衡的译诗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重点。他的翻译在原作选择上恰得时宜,满足了当时国内欣赏、借鉴、研究外国诗歌的需要,体现了学者的洞察力。他遵从忠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在音韵、句式、词汇各个方面准确再现原文美感,高超的技艺让部分译作达到了胜似原作的境地。赵毅衡作为翻译家的意义,既存在于历史语境中,也存在于译本质量中。
[Abstract]:In 1978 and 1985, Zhao Yiheng's poetry translation career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ach with different emphases. His translation was timely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satisfied the domestic appreciation and reference at that time. The need to study foreign poetry reflects the insight of scholars. He adheres to faithful translation standards and strives to accurately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all aspects of phonology, sentence structure and vocabulary. Zhao Yiheng's significance as a translator exists both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赵毅衡诗歌翻译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8SX31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四川翻译史[家]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XJA740012
【分类号】:I046;H059
【正文快照】: 引言在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译坛,赵毅衡是一个颇为活跃的人物,他在各种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许多佳作,1985年出版的《美国现代诗选》更是为人称道,各种文学著述也乐于引用他的译诗。可以说,相较于其学术成就,赵毅衡在翻译上也同样卓然成家。然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翻译成就却认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国敏;文化视阈下的徐志摩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康;诗话与古典诗歌的语境——中国古代诗话的现代阐释[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2 漆捷;;意会知识的语境分析——以诗歌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翁羽,顾泉林;从中国诗论的“入出”说看诗歌翻译[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邹立志;诗歌能挣脱语法的桎梏吗[J];修辞学习;1998年01期

5 张觉;移花接木——诗歌鉴赏方法之一[J];阅读与写作;1999年01期

6 邹建军,龙泉明;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姚国建;论诗歌的形象创造[J];写作;2004年09期

8 成慧芳,翦伯象;“行吟”:诗歌写作的另一种范式[J];写作;2004年23期

9 泓莹;;不要轻言自己是诗人——关于诗歌和艺术创作的片断思考[J];厦门文学;2006年08期

10 王维;;互文性视野关照下的古典诗歌翻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王先霈;;资本主义生产同艺术和诗歌的敌对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洛地;;诗乐关系之我见[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姜欣;姜怡;;刍议典籍诗歌译作与原作思想风格的协调与整合——从陆羽的茶诗《六羡歌》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冯颖钦;;汉英重叠诗法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韦启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薇生;;高尔基《海燕》译文的历史钩沉——兼评瞿秋白、戈宝权、宜兰的几种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8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光林;;试论诗歌创作中的意象手法[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10 赵云来;封正斌;;把人文精神溶化到文学写作中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潞潞;怀乡病与诗人的阵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叶玉琳;不要忘记诗歌的姓[N];福建日报;2001年

3 沈庆利;诗歌:永恒的诱惑[N];中国审计报;2001年

4 黄志浩;诗歌“青绿”意象溯源[N];文艺报;2005年

5 钱志富;诗的音乐意境[N];文艺报;2005年

6 ;我们的孩子还需要读诗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余向阳;拾起诗歌的亮丽与尊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于坚;我谈散文[N];云南日报;200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宋毅(作者系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诗的疏离与承担[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齐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诗”及其与中国唐宋“出家诗”之比较[D];北京外国语学院;1993年

2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红梅;太阳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小艳;托马斯·哈代与徐志摩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孙创业;试论诗歌语言与小说语言的区别[D];山东大学;2008年

4 冯玉娟;[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刘玮;浅谈诗歌与自然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瑛;诗歌意象翻译的移植和改写[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施叶丽;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4年

8 徐艳萍;分析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江久文;诗歌的符号解读[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汪铭;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2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42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