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

发布时间:2018-01-19 03:26

  本文关键词: 文学作品解读 主体间性 文本间性 出处:《学术交流》2010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哲学发展滋养了文学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文学作品解读中存在着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使得其中也存在着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基础,文本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归宿。对文学作品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呈现的分析,使解读过程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有益于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层的理解。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nourishes literary research and broadens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research. From the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intersubjectivity. So there is also intertextuality,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tertextuality is the end-result of the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e analysis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intertextual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more clear.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eader'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1.引言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整体,内部有着血脉流通。加达默尔有一句名言:“语言作为世界经验”[1]。因此,作为语言一部分的文学作品自然也是世界经验的反映,而若要解读文学作品,那自然是以另一种经验来理解一种经验。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伊瑟尔说:“作品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2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4年01期

3 曹明海;主体解读: 艺术的存在方式[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成立;论文学解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牛文君;;具体化:关联伽达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鲍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李传印;邓锐;;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意义转换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7 韦拴喜;;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方超群;;论文学作品声誉的显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丁邦平;;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10 蒋国权;高嵘;蒋建辉;;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工具”到“文本”[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张玖青;;从阐释学的角度谈竹书《性情论》与《孔子诗论》的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4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蒋朝阳;;司法解释的逻辑路径及其不同的结果[A];香港回归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C];2007年

9 尚建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4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5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7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9 于智敏;中医学之“毒”的现代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10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霞;基于课堂生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段金柱;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D];厦门大学;2002年

10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黎昌抱;;文学自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张湘梅;;语言:主体间性教育存在之居所——语言学哲学转向下当代中国高等英文教育主体模式的重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马慧珍;;浅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中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6 赵艳;;主体间性视域下器乐教学的双向配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辛志英;;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识别、评估与运用——兼评Hyland的元话语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赵平;孟凡平;;主体间性暨《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杜松;王玉华;;《白雪公主后传》的文本间性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钟毅;;主体间性视角下高级英语课程教师的角色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翟鹏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态审美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广西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1442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42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2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