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性”及“文学性”新建构——文学的人类学省思

发布时间:2018-01-20 08:23

  本文关键词: 文学性 纯文学 文学性新建构 大文学 出处:《晋阳学刊》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界所倡言之"文学性"作为一种文化舶来品,在新时期以及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并未得到充分审视和反思,大多数文学学者和作家想当然地将"文学性"普遍化、普世化,由"文学性"而至"纯文学",以这种带有西方话语霸权和历史局限性的文学标准来准则当下的中国文学作品,结果造成当代文学批评的"妄语"或"失语"。因此,必须对已然十分僵化和保守的"文学性"和"纯文学"理念进行必要的修正,将"文学性"内涵实质从语言表现层面探源至文学作品的情感存在和情感生成层面,也即"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本体性存在层面。从人类学立场出发,我们将"文学性"界定为文学作品的3种质性,即1.文本的语言文字规定性;2.文本的人类情感性;3.文本的文学修辞性。
[Abstract]:Since -20s, the "literariness" advocated by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as a cultural import, has not been fully examined and reconsidered in the new period and in the new century. Most literary scholars and writers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literariness" is universal and universal, from "literariness" to "pure literature". This kind of literary standard with western discourse hegemony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 to guide the curr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results in "false words" or "aphasia"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oncepts of "literariness" and "pure literature", which are already very rigid and conservative, must be amend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literariness" from the aspect of language expression to the level of emotional existence and emotional generation of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nthropology, we define "literariness" as the three germplasm of literary works, I. e.,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of the text; 2.The human emotion of the text; 3. Literary rhetoric of the text.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21
【正文快照】: 一“、文学性”及其现代局限英文中的文学性literariness和literaturality分别从literary和literature两个词派生而来。literary意即文学的,加上后缀ness,表示文学之“质性”——文学性,说某一文本是literary work,那也就是说这个文本具有文学的特质。我们通常说一个作品具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3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石明圆;比较视野中《雷雨》的原型世界[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王烈琴;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程丽蓉;重述的历史:《长恨歌》的现代重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杨晓林;论新写实小说对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的独特解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3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4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李美华;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4 余瑞冬;网络编辑社会角色及素质能力剖析[D];广西大学;2001年

5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颖;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于宏;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D];延边大学;2001年

10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叙事与女性意识的递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3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少涛;;通俗文学的现代性与复调话语的生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茹燕玲;;“诗”的边缘化与“歌”的流行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马小淘;;对不起,别原谅[J];名作欣赏;2010年04期

4 邵燕君;;危机与突围——2009年小说综述[J];南方文坛;2010年02期

5 李建周;;在文学机制与社会想象之间——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J];南方文坛;2010年02期

6 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大陆新世纪文学新潮的内在困境[J];学术界;2010年01期

8 程光炜;;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9 陈尚荣;;涉“性”话语“包装”的文学艺术——市场化时代文学新的传播手段[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曾枣庄;;特约评论人语[J];文史哲;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则吾;;精神和心灵的守望——论出版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责任[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2 古远清;;学者化的诗人,作家化的学者——评叶维廉的诗论[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白浩;;暧昧·检讨·铸魂——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林春城;;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话语和他者化的政治学[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邵燕君;;失去“严肃性”后“主流文学”还能活多久?[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问题[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陈阳;;多样化的经典何以确立[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黄永健;;方法论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出路[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袁楠;;价值的发现与意义的延伸——重做《朗读者》的个案分析[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10 程光炜;;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尧;文学批评:在媒体与学院之间[N];人民日报;2008年

2 夏榆;“被生活拧巴了的小说”[N];南方周末;2008年

3 裴蕾邋刘若辰;作家年终奖,为何高低两重天(上)[N];四川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雷耀 整理;“手机小说”前景无限[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评论家 汪政;三位“70后”女作家的新锐风味[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程德培;对白天来说,黑夜很可能是他的一束光照[N];文学报;2008年

7 王泉根;扫描新世纪儿童文学理论批评[N];文艺报;2008年

8 陈竞;关注上海文化民生[N];文学报;2008年

9 姜小玲;沪上文学杂志新年“变脸”[N];解放日报;2008年

10 苏菲;让青春阅读神采飞扬[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曹怀明;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月萍;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今天》诗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坤;刘震云“影视化”小说论[D];郑州大学;2009年

3 王兰兰;论周作人的散文理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稷频;为病了的中文把脉开方[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东明;消费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合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石伟;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生产[D];青岛大学;2006年

7 谢金洋;世界亚文化框架下的村上春树创作读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逍遥;论阎连科小说的乌托邦叙事[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朱素萍;从新时期纯文学的流变看文学与时代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孟宪茹;论池莉小说创作的大众化倾向[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7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47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