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作为一种诗学范畴的文学现象——对喜剧文学的精神性阐释

发布时间:2018-01-27 13:00

  本文关键词: 诗学范畴 文学现象 喜剧文学 精神性阐释 喜剧性 审美主体 精神现象 狂欢式 美学范畴 黑格尔 出处:《求索》2009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我们说某本小说或某出戏剧是喜剧时,它已成了一个宽泛意义上的诗学范畴,史诗是叙述的,而戏剧则是扮演的,它是具有不同媒介和对象的艺术样式。在文学的审美过程中,客体已经处于被审美主体理解的位置。因此,无论是针对诗学客体的研究还是审美主体的研究,审美主体与客体必然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之中,于是,诗学范畴下的喜剧便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这是喜剧性的核心内涵。关于喜剧性,文学批评史形成了"嘲笑错误和愚笨"与"狂欢式的笑"两条研究思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对诗学范畴的喜剧文学的所有理论都围绕着喜剧性的结构和规律这一基本问题来展开,或者说,主体如何理解、判断客体,便是这一美学范畴的核心问题。
[Abstract]:When we say that a novel or a drama comedy, it has become a poetic category in a broad sense, the epic narrative, and drama is played, it is with different media and objects of art style. In the aesthetic process of literature, have been the object of aesthetic subject understanding the position. Therefore, whether the research object or poetic aesthetic subject, aesthetic subject and object must be at the state of mutual influence, so the poetic category under the comedy has become a kind of spiritual phenomenon, 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omedy. A comedy, formed a "laugh at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wrong and stupid" and "Carnival laughter" two research ideas. As a kind of spiritual phenomenon, all theories of comedy literature on poetics revolves around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structure and law of comedy to start, or that subject How to understand and judge the object is the core of this aesthetic categor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2
【正文快照】: 一在《诗学》中,关于喜剧,亚里士多德认为:“从模仿的方式看,史诗是叙述的,而戏剧则是扮演的。”①;“喜剧摹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含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现成的例子是喜剧演员的面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建林;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几个问题[J];文艺研究;1980年05期

2 温小钰;文学的风格与流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张鹄;关于古典文学的人民性四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谢天振;漫谈比较文学[J];译林;1980年03期

5 ;“借古讽今”小议[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3期

6 安国梁;刘熙载艺术思想浅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7 胡经之;中国美学史方法论略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8 苏岩;读列宁的《一本有才气的书》[J];俄罗斯文艺;1980年03期

9 张秋华;苏联的俄国文学史研究近况[J];俄罗斯文艺;1980年04期

10 薛君智;苏联文学研究在西方[J];当代外国文学;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从军;;初唐“四杰”及其文学时代[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2 朱易安;;“诗家”并与“总爱西昆好”[A];唐代文学研究(第八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3 黄彦;;《郑风·风雨》本义考辨[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易健;彭漱芬;;论文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5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6 毛庆耆;;文学创作实践过程的主观和客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权海帆;;论文学评论的社会人生参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晓芳;;历史的抉择——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性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10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文;期待争议的通俗文学史[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姜小玲 实习生 常晓征;散文:不能散了“精气神”[N];解放日报;2000年

3 杨扬;九十年代文学重估[N];文学报;2000年

4 王一川;面向文化文学理论的新转变[N];文艺报;2000年

5 郭馨;在文学的背后[N];文艺报;2000年

6 王先霈;《文学原理》标示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张晶;“势”:王夫之诗论的重要范畴[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本报特稿 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 方瑾;新世纪中国文坛:谁在写作?[N];辽宁日报;2001年

9 仲言;为谁而写作[N];人民日报;2001年

10 胡言;报告文学作家李青松生态系列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D];河南大学;2002年

2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孟兆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海上洋场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颜建华;清代乾嘉骈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段春旭;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续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钟武;王夫之诗学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鲲;上海风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谢维强;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青林;当代日本大众文化管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高震;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华峰;论新时期纪实文学[D];郑州大学;2000年

4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柏红秀;元代游士与散曲[D];扬州大学;2001年

6 李洋;“局外人”论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耿传友;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8 张瑞芳;论徐渭的诗文理论[D];郑州大学;2002年

9 方秀珍;重构、追踪与游戏——新历史小说论[D];郑州大学;2002年

10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68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8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f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