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境界说的悖论话语与透视焦点

发布时间:2018-02-11 02:29

  本文关键词: 境界说 悖论话语 透视焦点 直观 真性情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王国维诗学的起点在于批判传统文化中文学的功利主义,力图建立文学的本体性。他重新定义:比兴源于直观。直观有两个层面:一是直观即知觉;一是诗人忘物我关系之纯粹客观的静观。比兴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主象征寄托;一是主触物起情。后者蘖生出情景论而与"直观即知觉"相近。王氏欲借直观排除传统诗学中的功利主义,将"两间之真美"释放出来。境界说的内核是直观,其建构首先是在"人生"意义上的建构。其对人生的认识,却是中国式的,其忧生、忧世情怀与叔本华"客观化"的直观形成张力,由是创立"出入"说。出与入的共时性构成悖论式话语。可延伸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写境"与"造境"等。王氏借此将叔本华的直观转换为中国式的以"真性情"为中心的"直观"。在王氏的直观中,"纯知性的静观"与生命情意的体验形成张力,其合力指向审美的心理情感,形成境界说的透视焦点。王氏对"直观"创造性的诠释,为文学"陶冶性情"的特殊功能开辟了新路径。
[Abstract]:The starting point of Wang Guowei's poetics lies in criticizing the utilitari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rying to establish the Noumenon of literature. The first is the pure and objective view of the poet's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self and himself. There are also two levels of Bi Xing: one is the symbol of the Lord and the other is the sustenance of the Lord; One is that the main body touches things, and the latter gives birth to the situational theory, which is close to "intuition is perception." Wang wants to eliminate utilitarianism in traditional poetics by intuitionistic means, and releases "the true beauty of the two worlds". The core of the realm theory is intuitive. Its construction is first in the sense of "life", but its understanding of life is of Chinese style, and its anxiety for life and feelings for the world and Schopenhauer's "objectivity" form the tension of intuitionistic formation. Therefore, it is the creation of the theory of "access". The synchronic nature of "exit and entry" constitutes paradoxical discourse. I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realm of having my own" and "the realm of no self"; "the boundary of the poet" and "the boundary of ordinary people"; "writing the boundary" and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etc. Benhua's intuitionistic transformation is Chinese style "intuition" centered on "true temperament". In Wang's intuition, "pure intellectual meditation" and experience of life feelings form tension. Wang's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intuition"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edifying temperament" i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漳州师范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周伟业;试论《人间词话》的对待思维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芮瑞;;从“有句无篇”到“兴象玲珑”——“当下”的审美感兴对山水诗意境创构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4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5 禹江;;民族危机下的中国自由主义——以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勇;;新时期语言批评三十年:回顾与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张烨;;辛笛诗歌论[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9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永荣;林泉之心 缘情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柯平;;境界“为探其本”的深层意味[J];学术月刊;2010年03期

2 杨梅英;;王国维“隔”论探源[J];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袁济喜;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王国维境界说的人文探幽[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蔡峻峰;;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5 蔡青;;《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与影视表演的真实[J];新闻爱好者;2010年08期

6 杨槐;;王国维“境界说”理论体系试探[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03期

7 陈鸿祥;王国维与“境界说”[J];晋阳学刊;1985年06期

8 孙基林;;论主观境界说的历史形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91年04期

9 李宁宁;境界说的精神内核与审美尺度[J];社会科学;1993年08期

10 石志明;王国维“境界说”与中西美学的会通[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粉鸽;;论老庄的自然生命价值观[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罗振娟;;电教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许为勤;;别尔嘉耶夫哲学的内在超越及归宿[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志明;;儒道合一的价值取向——评冯友兰先生四境界说[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6 余蓉;;我手写我心——作文的写作源泉[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文蕾;;做好人 作好文——也谈做人与作文的关系[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成章;;品评李明智先生的诗词[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女性的真性情[N];中国财经报;2003年

2 尹鸿;真性情 真体验[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石国胜 宣宇才;重情重义真性情[N];人民日报;2005年

4 记者 吴轶群邋实习生 蒋丽丽;85岁金大侠家乡展现“真性情”[N];嘉兴日报;2008年

5 郭梦霞;真性情与伪君子的职业道德[N];中国邮政报;2004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孙海悦;草根写史凭真性情渐入佳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金星;老板的真情告白[N];中国邮政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宋世明 本报通讯员 李跃;干成新事业 活出真性情[N];江苏法制报;2011年

9 文禾;真性情与意象美[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祁人;让生命燃放更美丽的芳香[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卫红;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王昊宁;直观、自我与明见性[D];吉林大学;2008年

3 段钢;图像,,一种经济哲学分析的向度[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4 李元;加缪新人本主义哲学探要[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王克金;法在感性、理性和意志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宋斌;论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李志欣;现代企业境界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开丰;论中国绘画的境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洁梅;世纪之交的精神风景[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丹;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晶;试论孟子境界说的人格审美思想[D];山西大学;2012年

3 王晓岗;叶嘉莹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薛彩金;王国维“境界说”中文学教育经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艳丽;斯人独憔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任毅;论冯友兰“境界说”的构建、伦理意义和当代社会价值[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7 徐县中;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8 张益宁;“胡塞尔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赵永君;冯友兰的哲性诗学[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段宁;归庄文学思想之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2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02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