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

发布时间:2018-02-26 04:01

  本文关键词: 作品 文本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联和对立的观念,文本要走向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后结构主义则重新强调文学实践和价值,但是他们把传统的价值观恰好颠覆过来,从作品走向文本,此时的文本不是具体的书写产物,而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意指实践方式,在新的空间分配语义,拒绝任何固定的话语秩序。中国的文论界对西方六七十年代的理论话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梳理文本概念是必须的工作。
[Abstract]:A very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i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concept of "work" and the omnipresence of the concept of "tex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question to the literary system. I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the text is the concept of interrelation and opposition with the work, the text should go to the work, the latter is the home of the former. However, after the rise of the structuralist literary theory, Because of the pursuit of research interest and scientific objectivity, works representing the value system are placed on the edge, while the original marginal texts become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literary science. Post-structuralism re-emphasizes literary practice and value. But they just turned the traditional values upside down, moving from the work to the text, where the text is not a concrete writing product, but a new literary concept and a practical way to distribute semantics in a new space. To reject any fixed discourse order.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to further study and reflect on the western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to sort out the concept of tex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07CWW002)成果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画家姜振国作品将于七月份保利拍卖中现身[J];艺术市场;2011年07期

2 ;陈逸飞作品20年重复拍卖238次[J];东方艺术;2011年13期

3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4 刘溪;;触摸[J];艺术界;2011年04期

5 张凤英;王宏燕;;浅议文学翻译的移情[J];学周刊;2011年07期

6 梅启波;;文本概念的旅行及其核心要素的生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炜;;第五讲:修改(上)[J];青年文学;2011年17期

8 韩波;;民俗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及艺术意义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画廊展讯[J];中国拍卖;2010年04期

10 梅启波;;文本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家荣;;文学批评标准的反思与新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李名方;;思惟研究与诗词创作[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孙国林;;动机与效果[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5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国屏;;大自然的色彩永远流行[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7 ;保护长城书画义拍义卖作品征集展[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8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李炜;;沈虹光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婷;名家后裔要保护前人作品的纯洁性[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乔雨;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张文睿;文学漫思录(2)[N];青海日报;2001年

4 云舒;别有洞天的潘玉良人体画[N];中国商报;2007年

5 石南旬;投资回报要慢慢来[N];市场报;2008年

6 罗欣荣;作品要演绎先进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阎安;卧游青岭眼未倦 独与古人心往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本报通讯员;吴东魁作品在荣宝斋拍卖会上创新高[N];菏泽日报;2007年

9 卫厚生;文学不应只为市场写作[N];文艺报;2004年

10 吕宁;程十发故去,作品市场平稳[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李秀兰;中朝现代女作家作品中的内在意识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7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茵茵;《诗经》婚恋诗葡萄牙语译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10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梅;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红兵;穿越之旅:作品—文本—互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唐芙蓉;从作品到文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杨;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及其理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艳兰;文化诗学视域下伊格尔顿文本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兆鹏;在通向艺术与真理的思之途中[D];四川大学;2006年

7 林清;论保罗·利科尔的文本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耀辉;罗兰·巴特后结构文本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9 孙婷婷;文学存在的镜像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璐;青春的忧伤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6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36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