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
本文关键词: 后技术 非线性 大众化 泛娱乐化 虚拟化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后技术"是对"后现代"一词的借用。后技术时代与技术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实现方式较为不同。对于技术的谨慎态度、技术使用的大众化、技术的非线性状态、复制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均是后技术时代的基本特点。在后技术时代,艺术作品永恒性的消逝、大众对于艺术的非线性参与意识和非线性接受方式、艺术的泛娱乐化的倾向和个人情调式的呈现、艺术对于时尚的强力渗透、艺术对于经济的选择以及对于思考的放弃、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艺术的虚拟化和幻象风格成为后技术时代艺术的显著特征。
[Abstract]:"Post-technology" is a borrowing of the word "post-moder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al realization of post-technology er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echnological ag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brought about by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post-technological era. In the post-technological era, the permanent nature of the works of art disappears, and the public's sense of nonlinear participation and nonlinear acceptance of art, The tendency of pan-entertainment of art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personal sentiment, the strong penetration of art to fashion, the choice of economy and the abandonment of thinking, the dependence of art on technology, The virtualization and illusion style of art has become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art in the post-technological era.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东南大学重大科学研究引导项目《技术革新与艺术观念变化》(项目编号:32130401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2 李勋祥,陈定方,李文锋;虚拟美学特征诌议[J];包装工程;2004年02期
3 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杜书瀛;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衍柱;艺术的黄昏与黎明[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6 王波;艺术终结论的警钟[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7 季君君;;海明威生态意识探源[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8 汪代明,刘志荣;关于电子游戏艺术的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周韵;先锋派的两个现代面相[J];江汉论坛;2005年11期
10 汪代明;电子游戏,艺术的终结者?[J];理论与创作;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2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云亮;话语的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雍青;寻求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9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现象与现实的把握[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美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朱镇涛;网络游戏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吕芸;影像资源库编辑与传播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
6 王欣东;数字化艺术的魅力[D];东南大学;2005年
7 王凯;论数字媒介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颖;三维教学游戏的研究与技术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卢毅;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杨飞飞;网页设计中的动感形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哲;黄晓津;冯俊婷;张良驹;;U形管式蒸汽发生器水位的输出反馈饱和高增益控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2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肖红;关注外军新军事理论[N];战士报;2003年
2 浙江 赵登科;自制电视天线放大器[N];电子报;2002年
3 赵荣 李德才;未来战场结构特点[N];解放军报;2002年
4 郭玉林;六大特征突破传统模式[N];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伍雪冬;计算机视觉中摄像机定标及位姿和运动估计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王丽;大跨度立交桥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吴高峰;大跨度箱形梁结构剪力滞效应及非线性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4 张国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5 陈申;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计算机实时控制[D];浙江大学;198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令磊;时滞间歇过程PD型迭代学习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星;电站热工系统自抗扰控制技术及其在DCS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黄健;船舶航行自抗扰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曦;基于粒子滤波的检测前跟踪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段小丽;异步电机自抗扰控制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6 夏鹏;间歇过程的迭代学习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庄泽森;点目标跟踪的非线性滤波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蔡鹏;基于自抗扰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的研究及仿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曾文飞;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自抗扰控制器优化设计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陈祺;220KV猫头型输电铁塔动力特性及极限承载力分析[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41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4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