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哲学”: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 文学本质 文学史观 研究方法 文学史建构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附于外在的历史框架,二是文学自身内在的发展结构。"文学的哲学"即体现为一种重视文学内在发展结构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乃是文学本质实现的历史,因此强调对文学本质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学的哲学强调的是逻辑的研究方法,探讨文学本质的实现的历史及文学内在的发展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文学史。文学的哲学包含了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文学史的建构等基本内涵,这一范畴的提出对当前的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re are two basic types of literary history: one is to adhere to the external historical framework, The second i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itself.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is a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which holds that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s the history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Theref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ogic,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contains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so on. This categ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study of literary histor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I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程致中;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吴景明;女性崇拜意识与曹禺童年“性别错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孙履芳;陌生与困境——《玩偶之家》新解[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卿青;试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的存在依据——再看《大地之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严灵;论俄语篇章中的景物描写[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5 叶楚定;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克平;文本的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卢政;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年
9 李建军;历时之谜与难求之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雄 ,陈德礼;关于文学本质和文艺学改革方向的讨论——全国高校第二届文艺学研讨会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2期
2 黄仁生;深化文学中的人学意味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罗宏;文学本质追问与价值论观照[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董学文;“审美意识形态”能成立吗?[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10期
5 董学文;凌玉建;;文学本质界定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6 董学文;凌玉建;;文学本质界定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杨庙平;文学本质的人文阐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8 陈伯海;;文学史的哲学思考[J];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02期
9 百里清风;;心理能量视角下的文学艺术[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倩;张冰;;文学本质与荣格原型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周伟平;;从文学本质的争论看文学理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王朝元;;多维视域下的文学本质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胡鹏林;;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审美话语方式[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焦;另类阅读与文学本质[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古远清;我们对华文文学本质研究得太少[N];文艺报;2002年
3 宁雨润;文学史著作需要经典[N];文艺报;2006年
4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晓沿;给文学加一点科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刘绪义;网络文学研究的学理悖论[N];文艺报;2005年
7 秦勇;宏观文艺学研究的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8年
8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N];文汇报;2007年
9 马建辉;2007年文艺理论热点扫描[N];文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志先;多重解构的游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闫欢;话语权力与文学经典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晓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西北大学;2009年
8 生琳;两种文学本质观之争及其局限[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秦咏梅;新时期文学审美本质论的提出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46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4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