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本文关键词: 文化研究 信息科学 文学研究范式 信息转向 系统思想 美学思想 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 语言学理论 科学知识 出处:《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知识层面上,信息科学改变了关于文学语言的认识,文学语言的特殊用法变成了语言的一般用法,为文化研究的建构开掘出了理论资源;在思想层面上,信息科学更新了局限于协调内部要素的系统思想,而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为文化研究夯实了美学思想的根基;在哲学层面上,信息科学关于非物质、非能量的阐述,为文化研究信奉的历史化、关系化的本质论提供了哲学依据。
[Abstract]:O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information science has changed th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special usage of literary language has become the general usage of language, which has opened up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research. Information science has updated the system thought which is limited to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elements, and emphasized the integrity and openness of the system,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 thought for the cultural research, and at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expounds the immaterial and non-energy. It provides a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historical and relational nature of cultur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信息科学的兴起与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批号:10CGZW10YB)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开君;从“延异”说德里达的读法[J];求是学刊;1994年06期
2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魏则云;R·罗蒂的后科学文化观评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方用;中西文化结合观的历史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郑伟红,郑卫丽;对技术选择因素的反思——评乔治·巴萨拉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选择思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林乐香;;哲学与文化的和而不同关系[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10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春萍;;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工作者[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桂杰;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粟世来;消费主义与审美生活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段宁东;信息与现代行政管理[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锐;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得与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仕华;;扩张的虚无——论文学研究的泛文化症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富平;;历史主义文学观的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以两部典型文论教材为对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3期
3 宋卫红;朱霞;;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中的身体政治学[J];西藏研究;2011年04期
4 胡斌;;身体“炼狱”中的知觉体验与道德困境[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5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6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7 段炼;;视觉叙事的结构与话语[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8 李长生;;重述“图画转向”[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9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帆;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N];文艺报;2005年
2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3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4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5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7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9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10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云;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研究:文化研究视角[D];扬州大学;2008年
10 龚婷;颠覆与突围[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48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4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