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范式与身体美学
本文关键词: 大众文化时代 审美范式 身体美学 艺术哲学 世俗化 超越性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尽管与精神崇高性的失落不是绝对对立的,但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范式的转换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Abstract]:From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aesthetic focu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the focus, emphasizing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n the beauty of art itself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and aesthetic diffusion, mak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to the new theory of integration period,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the depth of life world; aesthetic fashion on utilitarian, secular aesthetic replaced the lofty ideal and aesthetic ideas, strict self-discipline is a universal aesthetic concept devoid of boundaries. Replace the perceptual demand of daily life will continue to rise despite the loss of spiritual and not absolute opposites, but the hidden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the crisis subsided beyond concern. Secular aesthetic paradigm and the conversion of care, the depth of May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body aesthetics, popular culture. Ten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esthetic ideas become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 after the turn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ZW014)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08018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1125)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从阿多诺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周小仪;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J];国外文学;2001年04期
3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谢晖;论诠释法律的意义整合[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7 刘小新;;谈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许晓峰;许喜华;李俊杰;;从文化角度考察产品设计本土化理论和中国产品设计本土化方法[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4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D];河南大学;2001年
3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谢瑾;论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兼评英若诚先生的英译汉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学龙;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9 庞华玮;电视新闻形式的美学价值[D];暨南大学;2002年
10 高亚春;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生成:关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精英艺术的“救世”与“自我救赎”[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洪治纲;原创力·洞察力·思考力[N];文艺报;2009年
2 胡阳;谁来驯服网络时代的文学牛仔?[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蔡顺兴;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光洲;大众文化时代的媒体批评[D];暨南大学;2006年
2 席景霞;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中面临的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韵;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幽默审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施锐;“形态学”视域下的歌德文艺美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邓娜;《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琳;视觉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玫玫;暗夜双生花[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50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50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