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及其方法
本文关键词: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交流与关系 主体立场 方法论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既是中外文学的交叉领域,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成果最丰、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探讨也最多。本文意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采取逻辑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并论证研究者在比较文学的文学关系研究中应该并如何直面自身的主体文化立场,并将其纳入研究的问题意识之中;进而在"交流"与"关系"的概念区分中,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性质给予理论界定,并就其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的分层、特点及其限度进行论证。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cross field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fruitful and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fiel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logic with histo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demonstrates how and how the researcher should face his own main cultural stand in the study of the literary relationship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bring it into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y, and then distinguish the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gives a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study of literar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demonstrates the types of study, the strat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limit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以东欧文学为中心”(项目编号:2010BWY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读书;1981年10期
2 宋炳辉;;作为文学关系研究范畴的“世界性因素”[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2期
3 臧勇;;罗素论关系的含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关巍;;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论的反驳和情感主义道德论的建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春业;;宪法及其生成的经济分析——宪法产生的非文化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7 刘象愚;比较文学方法论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8 谭馨雅;熊斌;;从地震预测看归纳逻辑的发展[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赵楠楠;;归纳之谜的转化——从休谟到古德曼[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邵小快;;文化产品偏好的内生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闫引堂;;曼海姆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钟志华;;数学理解——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辨证统一[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翟玉章;杨玲;;现代逻辑和哲学的进步[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俞吾金;;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8 代迅;;百年回眸:世界文论格局中的中国文论抉择[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建忠;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8 韩龙浩;19世纪《燕行录》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漪;经验中的先验[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4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夏临;“爱美家”的“中国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庆刚;拉卡托斯的硬核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苗苗;论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赫;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甄龙;康德的“第二类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思和;《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2期
2 陈思和;随便谈谈[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3 陈思和;;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德;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继承中外文学遗产[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傅德林;《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简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新书架[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2期
4 ;读者·作者·译者·编者[J];外国文学;1992年05期
5 刘孝严 ,张立国;文学研究的新观念——《中外文学年表》前言[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
6 徐扬尚;隋唐文献中散见的中外文学比较因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向天渊;跨文化视野下的新创获——评《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4期
8 宋炳辉;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2期
9 李钟淮;展卷悦目心可喜 风采容貌照后人──大型辞书《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述评[J];美术之友;1996年01期
10 杨东甫;从佛经故事看中外文学的“同源现象”[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守仁;;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从丛;;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蒙 郜元宝;漫谈中外文学的交往[N];解放日报;2003年
2 陈爱和;谁来给图书分级[N];中国审计报;2003年
3 刘欢+卢璐;怀旧与生活的两种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王泉根;文学教授的资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尹晓华;曹顺庆:在比较中开拓[N];四川日报;2001年
6 周大新;自由的阅读[N];中国审计报;2003年
7 ;名著缩写是非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郭林祥;医说红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联想未来先锋[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寒青;浓缩的画 凝固的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芳;马原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慧;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源;论叶君健的多语创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周娜;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秦海霞;中学文学教育的反思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洪兵;厄勒克特拉原型与中外叙事文学[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慧敏;论明清伊索寓言汉译本的”讹“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53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5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