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兼论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立场与可比性

发布时间:2018-03-10 07:20

  本文选题:“文姬归汉” 切入点:“离散精神原型” 出处:《学术月刊》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姬归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作为个人历史的叙事主题。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个叙事主题被中国本土与海外文学家、艺术家先后借助于文学、音乐、绘画及戏剧等审美形式所呈现,以表达他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慨叹及对自身人格的期许。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以此追问沉淀在华夏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离散精神原型",有着重要的国际学术意义,因为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文姬归汉"之"汉"被栖居于海外的华裔文学家及艺术家在他们的异域创作中敷衍尊崇为中华母语文化的原乡情结。以"文姬归汉"为中心关于"离散精神原型"的跨界研究,把西方的原型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追问整合起来,这一研究思路在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交集之间为比较文学研究拓展出了一方崭新的空间。
[Abstract]:"Wen Ji Gui Han" is a narrative theme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s a personal history. For more than 1,700 years, this narrative theme has been used by Chinese and overseas writers and artists successively with the help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aesthetic forms such as painting and drama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lament to their own circumstances and their expectations of their own personality. This phenomenon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is way, it is of grea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the "discrete spiritual archetyp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current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Han" of "Wen Ji returning to Han" has been worshipped by overseas Chinese writers and artists in their exotic creations as the native complex of Chinese native culture. For the Centre's cross-border study on the "discrete spiritual prototype", Combining the archetypal theory of the West with the archetyp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research idea opens up a new space for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tween the western theory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元国;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的功能特征与风格特征[J];辞书研究;2004年05期

3 郑溟,李海平;跨文化文本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视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邱昭继;法律中的可辩驳推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J];东岳论丛;2004年03期

6 张继成;法律价值推理的方法及其公理[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7 刘三木;安乐死的合法性问题初探[J];法学评论;2003年02期

8 刘三木,汪再祥;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J];法学评论;2004年06期

9 刘三木;汪再祥;;法学中的概念移植问题之研讨[J];法学评论;2006年05期

10 叶建柱;;默会知识与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斌玉;生命伦理学的元伦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寇爱林;心向上帝的旅程[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雷瑞鹏;异种移植:哲学反思与伦理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潘卫红;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0 刘玉鹏;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视觉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春丽;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正洪;经济发展道德论[D];湘潭大学;2003年

4 莫晓红;图尔敏论证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早霞;类比及其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4年

6 李菁;古典存在论的现代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汝坤;动画世界——图画、语言与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樊晓朴;从主客体互动看变译及其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9 石霏;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日常道德与商业道德[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谢瑞贞;文化研究视角下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2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92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