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艺术品与艺术家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 切入点:审美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中,艺术品的形式和艺术家的身份都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淡化技艺观念至上的追求致使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和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身份模糊难辨;没有技艺支撑的艺术品是单薄和缺乏审美价值的,仅仅依靠观念支撑的艺术品很难体现出艺术的独特语言;艺术家是集技艺与思想为一身的创造者。由此,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中,不应该是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消弭,艺术家与非艺术家身份的模糊,而应该追求艺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艺术品与艺术家之间相互印证,使两者之间共同构成清晰明了的规定性和身份。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life, The forms of works of art and the identity of artists have all changed in the past.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pursuit of the supremacy of technical concepts in artistic creation makes the concepts of art and non-art and the identity of artists and non-artist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orks of art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echnology are thin and lack of aesthetic value. Works of art supported solely by ideas can hardly reflect the unique language of art; artists are creators of both skill and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it should not be the elimination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 and non-art, the blurring of the identity of artists and non-artists, but the pursuit of the transcendence of art to daily life, and the mutual confirmation between works of art and artists. To form a clear definition and identity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2008)年度课题(2008-002)
【分类号】:J1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9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10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锋;后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几种倾向[J];饰;2004年04期
2 禹权恒;江桐;;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中国当代艺术民主化状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周珍;;浅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邓嗣明;带叙:叙述的审美化表达[J];阅读与写作;2002年03期
5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6 苏奎;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走向的讨论综述[J];文艺争鸣;2004年05期
7 任静文;;消费社会的美学表征:日常生活审美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盖生;;“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关系质疑——并就“文学理论边界”讨论向陶东风先生请教[J];求索;2006年01期
9 张娟英;;当下文学领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S1期
10 曹璇;;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动荡金融危机对于当代艺术影响之策略[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董学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4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张玉能 张弓;当前文艺学的方法论思考[N];文艺报;2006年
6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晓林;审美:贵族的特权?[N];文艺报;2004年
8 金惠敏;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N];文艺报;2005年
9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宋毅(作者系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诗的疏离与承担[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齐海英;叙述化审美生存境界的学理描述[D];苏州大学;2006年
2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丹露;身体·审美·意识形态[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实践[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3 曾敏慧;生命的审美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滕家峰;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闫薇;以象尽意[D];山东大学;2006年
7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8 张静;嫦娥形象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杨建刚;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小芳;艺术再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7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9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