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诠释学”到“解构的实践批评”——对斯皮瓦克理论精神意蕴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描述
本文选题:斯皮瓦克 切入点:本体诠释学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新女性主义比较文学理论家斯皮瓦克曾坦诚地说自己受德里达与马克思的影响比较大,但又肯定地说自己不是"解构论者",也不是"基要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她在对"解构论"深入细致的马克思理论批评与对马克思理论深入细致的"解构论"批判过程中,尤其在广泛、具体而深入、系统的"底层人"研究(包括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逐渐实现了对德里达"超越视觉主义"性质"本体诠释学"的"解构的实践批评"超越,并提出著名的"学科终结"观点,树立"学科之后"研究路线。
[Abstract]:Spivak, a famous postcolonial and neo-feminis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ist, once frankly said that h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Derrida and Marx. But she definitely said that she was not a "deconstructionist" or a "fundamentalist Marxist". In the course of her thorough and meticulous Marxist theoretical criticism of "de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Marx's theory, Especially in the extensive, specific and in-depth, systematic "bottom" research (including post-colonialism and feminist theory), It has gradually achie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de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riticism" of Derrida's "transcendental vision" nature "Noumenon hermeneu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famous viewpoint of "the end of the subject", and set up the research route of "after the discipline".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8]第66号)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田虎;在差异中结合——斯皮瓦克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9年03期
2 王晓路;文化政治与文化批评——斯皮瓦克文学观的解读[J];外国文学;2004年05期
3 董迎春;德里达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姚君喜;文学的意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5 戴登云;文学中的真理与审美精神困境(上)——德里达“文学”观念解读与批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6 周荣胜;论播撒:作为解构的意义模式[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7 王宁;雅克·德里达:解构批评及其遗产[J];江汉论坛;2005年02期
8 刘介民;翻译文本的解构策略——德里达解构文本的诗性哲学[J];国外文学;2005年02期
9 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10 曹山柯;德里达文论思想中的柏拉图精神[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瑞芸;什么是西方艺术史[N];南方周末;2005年
2 王晓路;遭遇西方:规范与入口[N];文艺报;2005年
3 陆扬;文学不是常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N];文艺报;2004年
4 金惠敏;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N];文艺报;2005年
5 外岩;外国文艺理论学科前沿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中山大学 程文超;在言象结合中拓展意义空间[N];文艺报;2001年
8 乔雨;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朱刚;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尴尬![N];文艺报;2000年
10 希利斯·米勒(美国) 国荣 译;论文学的权威性[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2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品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2 陈天峰;论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策略[D];西北大学;2010年
3 巴微;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杨;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及其理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志先;多重解构的游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洪涛;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影君;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D];辽宁大学;2007年
9 戴佳锟;“后殖民理性批判”之“药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模永;中西反阐释理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5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0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