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14 09:09

  本文选题:王国维 切入点:悲剧观 出处:《新疆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传播西方悲剧理论的文艺美学家,王国维的悲剧观长久以来被学界视为叔本华悲剧理论在中国的译介、搬用与回应,从属于近现代西方悲剧理论。本文则从阐释接受发生的前提——接受者自我“前见”所带来的本土化改造为立论基点,认为王氏悲剧观并非是对叔本华理论的简单照搬与移植,而是中国文化中深沉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理论的首次对话。据此,试图对本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在王氏悲剧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作一粗浅地探讨。 王国维的悲剧观主要见于《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以及《屈子文学之精神》诸文之中。主要观点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从人的生存特别是个体生存层面出发,提出人生苦痛观点;二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将人生悲剧根源归结为个体的生存意志;三是怀疑“诗的正义”原则,认为悲剧的艺术价值、功用在于解脱。以上三点从表面看几乎是对叔本华理论的全部照搬,但已体现出本土化改造痕迹:一是王氏始终立足于人生层面,其所说生存意志、欲求不具叔氏理论中的本体地位,二是王氏的“解脱”,是通过自身体悟而达到的中国式的解脱,而非叔氏借助天启的解脱;三是从个体生存角度探讨悲剧根源注定导出王氏人生空幻的悲观主义结论。这是遵从集体主体性原则的中国文化自身造成的悲剧。王国维立足于自我“前见”中与叔氏理论相通之处对本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予以了重新审视并从理论上作了初步探索。 悲剧意识虽与源自西方的悲剧范畴密切相关,但它同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悲剧意识就是对现实人生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它产生自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的痛苦之中,包括对人生苦痛的体认与对待苦难的方式两个要素。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理想来弥合这种分裂的痛苦,而这正是中国文化先哲们洞察到人的自我实现欲望是导致悲剧性分裂的根本原因之后所选择的消解苦痛的方式。可以说中国哲学对人生欲望的关注是王国维与叔本华产生应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虽颇为复杂,但更多体现出儒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礼乐的强调,文化礼义与个体情欲发生尖锐对立、冲突, 使主体夹在文化礼义与个体情欲的两难困境中,而礼义本身是主体人格建构中自 觉遵从与追求的,因此乙灵分裂的痛苦成为中国文化悲剧意识的主要特征,这是 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规范给处于文化现实中的个人带来的精神、心理悲剧, 这正是王国维分析宝黛悲剧根源时所指出的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的使然。 而这种分裂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中最终由主体内心的挣扎、哀怨转化为对传统文化 中最具代表性的“天道正义”的怀疑、否弃。因此,王国维对“诗的正义”的怀 疑实质是借助叔氏理论对此从理论上作了总结。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还呈现为人生空幻的悲观倾向,这是儒家文化 追求集体主体性原则使个人价值始终依附于群体价值必然导致的悲剧。当王国维 重新将目光转向个体的人来思考个人与其所处的文化境遇的关系时,必然产生深 刻的悲剧感,而身处末世,其精神所依附的群体价值业己丧失,也必然导致其人 生空幻的悲观主义结论。 第三,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还表现为对待困境不具超越性,忠奸(正邪) 斗争模式无疑最具代表性,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认为屈原的悲剧根源 在于其性格的“廉贞”与由“群小”构成的环境的冲突,而“廉贞”是儒家文化 赋予屈原的道德理想追求。因此,王国维的分析己触及了中国文化悲剧意识中忠 奸(正邪)斗争模式的精神内涵与实质:以文化的理想对抗文化的现实。 学界长期忽视王国维悲剧观中的本土特征,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 是对自我与他者的理解,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许多研究者将阐释接受视为 单向被动过程,,忽略了接受者“前见”的能动作用。二是在面对他者与自我关系 时,应采取平等对话姿态,而文化自卑心理是研究者忽视王氏悲剧观本土特征的 另一重要原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利民;论王国维悲剧观的实质——兼评与之相关的两个观点[J];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2 谭松林;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3期

3 余和生,曾荣;王国维、叔本华美学思想比较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4 蔡黎;王国维文学批评中的“自然”观[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施健;余青兰;;王国维与西方悲剧理论[J];名作欣赏;2008年15期

6 姚淦铭;论王国维於《急就篇》之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7 鲁西奇;论王国维之保守[J];近代史研究;1999年04期

8 祝大同;自引[J];书屋;1999年02期

9 孟泽;;王国维与《人间词话》[J];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05期

10 张承志;;钱塘一夜[J];大学时代;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丽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今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7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9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施议对;;二十世纪词学传人[A];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淦铭;王国维于学术境界的睿识与历练[N];解放日报;2004年

2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王家后人传承祖辈薪火初现成果[N];深圳特区报;2010年

3 国际关系学院 贾作林;王国维“拨头”商榷[N];光明日报;2011年

4 黄仕忠;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去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常恕田;暗夜中高高飞翔的夜莺[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郭启宏;夜读王国维[N];河南日报;2003年

7 李学勤;王国维的“阙疑”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罗惠缙;一死从容殉大伦 千秋怅望悲遗志[N];光明日报;2007年

9 吴轶群;孙子孙女心中的王国维[N];嘉兴日报;2007年

10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新编《王国维全集》“求全存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4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7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8 张霁;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6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向娟;王国维游戏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妍;王国维启蒙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黄琴;王国维紧张人生的解读[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10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10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7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