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本文选题:审美现代性 切入点:视觉文化 出处:《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车晓勤;试析转型期文学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8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钱元元;;浅议出版传播的大众化和分众化趋向[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守培;《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鹏飞;曹晖;;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视觉文化反思[J];理论导刊;2008年12期
2 方雪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J];中州学刊;2007年03期
3 陈晓红,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转向中的电影艺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6期
4 侯新兵;;精神价值层面的审美现代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莫筱;;书讯[J];装饰;2008年05期
6 张政文;;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0年11期
7 陈少华;当代文学的一种读法[J];文艺研究;2001年05期
8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9 朱国清;刘玉平;;审美现代性中的《狂人日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0期
10 李松;;如何理解革命“样板戏”的现代性内涵?——兼与宋剑华、黄云霞商榷[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建;;影视文化的历史转向——阐释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2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威;;标准的缺失——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标准问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徐姗姗;;从视觉文化看翻译-跨文化交际新途径初探[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邹宇泽;郭培文;谢慧;;网络摄像机直播促进公民社会[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尹鸿;;轻之惑: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张书彬 王道杰;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N];美术报;2008年
3 孟建;走进视觉文化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5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视觉文化变革呼吁教学的深刻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虞珊珊 本报通讯员 赖富强 本报实习生 韦凤香;提升视觉文化 迎接国际宾客[N];广西日报;2004年
7 孟 建;视觉文化及其涵义[N];中国摄影报;2005年
8 海锦;图像·观看·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10 彭亚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文化转向及其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4 丁莉丽;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浙江大学;2004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7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9 胡俊;早期现代欧洲“中国风”视觉文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蓉;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学力“读写算”的意义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迟强;广告文本的视觉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3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4 黄U_凯;穿越图像的力量[D];河南大学;2010年
5 丁升华;詹姆逊的文化转向理论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新疆大学;2007年
7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于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负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徐扬;论视觉素养与高师美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616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1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