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戏剧翻译的语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6 21:27

  本文选题:翻译 切入点:戏剧翻译 出处:《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诗歌,小说的翻译,有着自身的特点,戏剧语言的无注性,视听性,通俗性都决定了戏剧的翻译标准不能套用其他文学题材的翻译标准。由于戏剧翻译是要将某戏剧作品从一国舞台搬到另一国舞台上,因而其目的是让译入语的观众得到与原文观众同等的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跨文化的言语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如何正确使用和理解说话双方正用以交际的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分析,就是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对话是交际性对话,语用分析与戏剧翻译有着天然的切合点。 本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开篇,包括两章内容。 第一章简单介绍一般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的发展现状,旨在说明语用学对翻译指导作用。第二章介绍戏剧翻译的发展状况,且指出了其不同于一般文学题材的翻译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戏剧翻译必须考虑语用因素。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戏剧翻译的语用分析。作者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对之做全面详尽的分析,这些因素包括指示,会话含义,关联,语境,礼貌五个主要方面,因此这一部分分作五章,每一章针对一个语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剧本《茶馆》,《狗儿爷涅监》,《雷雨》,《芭巴拉上校》,《哗变》等的英汉对照本,反映出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戏剧译本要融入译语读者中,不仅要做到语义等效,明确传达原作意义,也应重视语用因素,考虑读者和观众的反应效果。 最后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在此作者明确观点:在戏剧翻译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语用因素顾及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和剧本的可演出性。语用学理论的虽不能指导整个戏剧翻译的活动,但其应用会对戏剧翻译研究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Abstract]:Drama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poetry and novel translation. Generality determines that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of drama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of other literary subjects. Because drama translation is to move a dramatic work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Therefore, 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target audience get the same response as the original audience, that is, "the response of the target reader to the target text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reader."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Because it concerns how to correctly use and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speaker is communicating. The pragmatic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use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The character dialogue in drama is a communicative dialogu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has a natural relevance to drama transl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ull text, including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gmatics, with a view to explaining the guiding role of pragmatic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ransla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eneral literary subjects, which determine that pragmatic factor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drama transl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that is,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drama transl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actors affecting drama translation, including deixi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levance and context. There are five main aspects of politeness, so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each chapter is based on a pragmatic facto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cript "Tea House", "the Chief of the Kogeryeh", "thunderstorm", "Colonel Barbala", "mutiny" and so on. It reflects the referential value of pragmatic theory in drama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the drama 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achieve semantic equivalence,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clearly, 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gmatic factors and consider the response effect of the readers and the audience.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in which the author makes a clear point: in the practice of drama translation, The pragmatic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response of the target reader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cript. Although the pragmatic theory can not guide the whole drama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ts applic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ranslation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园;;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9年28期

2 塞尔;卢旦怀;;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3 孙秋秋;;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04期

4 适存;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发言(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5 适存;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发言(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6 宋海燕;浅谈语用学中的语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曹彦;语用学与英语教学中语法的交流功能[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陈静茹,李全福;语用学与语义学之再观[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文旭;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10 张勇;从语用学维度审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莉娜;;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瞿麦生;;隐喻的语用学探赜[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黄清贵;;论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中Rhett Butler形象的塑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吴红;;在语篇教学中加强语用观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杨枕旦;;介绍新版《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辞典》——兼谈语用学与词典编纂[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龚启荣;林邦瑾;;侔与制约逻辑语用学1、2、3准则[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9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任诚刚;;“脖子在医院里”—从一则汉语招牌的英译失误浅析英汉语语用功能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4 韩毓海;对话熟悉的陌生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张春泉;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N];光明日报;2005年

7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美珍;法庭调解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诚实的政治,清晰的语言[N];南方周末;2009年

10 王建柱;人民艺术家英若诚[N];安徽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2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爱华;语用学与现代戏剧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2 周劲松;用语义语用结合的方法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录侠;衔接连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5 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6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曹红艳;论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6年

8 周漩;从语用动态顺应论看汉英谚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梁良;论广告英语中语用预设的功能[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21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21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1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