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接受美国诗歌影响的基础工程
本文选题:胡适 切入点:美国诗歌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细述了胡适在康乃耳大学任职、演说、读书、撰文、译文、译诗等情况,此阶段的经历奠定了他接受美国诗歌影响的基础工程。这段经历对胡适的影响颇为深远,如果胡适不经受如此准备,他就难以成为中国新诗的开山人。
[Abstract]:This article details Hu Shi's experience at Cornell University, where he worked, spoke, read, wrote, translated, and translated poetry. His experience at this stag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s acceptance of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poetry. If Hu Shi did not undergo such preparation, he would be difficult to become the pioneer of new Chinese poetr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汪大白;胡适语言文字研究的现代学术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刘洪权;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古籍出版[J];出版科学;2004年02期
5 周晓风;早期白话诗与“胡适之体”[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逄增玉,胡玉伟;进化论的理论预设与胡适的文学史重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汪毅夫;魏建功等“语文学术专家”与光复初期台湾的国语运动[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8 杨海文;孔子的“生存叙事”与“生活儒学”的敞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8期
9 汪大白;新红学的成就与缺失——胡适《红楼梦》研究的启示[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徐建平;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史实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太胜;;从“唱”到“说”——从戴望舒写作上的转变看新诗的音乐性[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肖涵静;;真实而具体的民主——《民权初步》对民主形式的构想及其现代意义[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4 张玉法;;1919年的胡适:实验主义的宣扬与力行[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心力;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周思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7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马建红;人权派人权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0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家安;胡适文献整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肖太福;胡适自由主义法律思想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孔超琼;胡适学术演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坤;化学实验尝试学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乃江;历史和美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评论”派[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红岭;闻一多诗歌翻译的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王丹;从圣坛走向衰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迟春丽;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柳轶;20世纪30年代西化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锦翔;胡适与文学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6年04期
2 陆发春;陈垣与胡适国学研究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姬建民;“以脚为笔”[J];了望;2000年45期
4 任生名;胡适与比较的文学研究观[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5 韩石山;在复旦中文系的演讲[J];文学自由谈;2002年03期
6 周安华;在大借鉴的时代语境中创新——论胡适对问题剧艺术的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马骋;;胡适与易卜生现实主义文学观之辨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洪树林;;胡适早期的文学美学思想(下)[J];合肥教育院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廖七一;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廖七一;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旭;;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译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芙;胡适墨宝品出市场[N];中国商报;2007年
2 杨建民;徐志摩与歌德四句诗的六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译;我如何领悟中国的近、现代文学[N];北京日报;2000年
4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唐岫敏;“新传记”在中国[N];文艺报;2005年
6 南帆;文学的潜能[N];人民日报;2011年
7 杨鼎川;从20世纪初的文学启蒙到21世纪初的“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李佳鹏 实习生 巩慧;“红五月”春拍 中国书画最抢眼[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天津市作家协会 赵玫;文学呼唤人文精神[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文化报副总编辑 鲍风;文学写作应有“写作规矩”[N];长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翔;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常华;胡适诗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刘雯雯;文化视角下的美国诗歌清教主义元素汉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继铭;文学翻译的操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符建光;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刘九茹;梁译莎士比亚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党莉莉;翻译策略选择的目的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伟;金斯伯格与中国[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国珍;从操纵论视角管窥徐志摩诗歌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刘芳;诗学与文学翻译的读者接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6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3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