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的审美探究
本文选题:谐 切入点:和 出处:《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和谐”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一直被中国古代哲学推崇。古人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不能脱离天地而存在。宇宙万物是生命伊始,“大和”是永生不息的最高境界。古代“和”常单独使用,亦指“和谐”。“谐”与“和”“和而不同”。两者同时蕴涵“和谐”之意。但“谐”的审美意蕴也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从分析“谐”的字体构形入手,得出“谐”的本义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谐”之音产生于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是主体的节奏(情感)与客体的节奏(语音)相一致的结果。“谐”的审美内涵不同于“和”是因为“谐美”具有独特的“言外之意”。对于客体,主体用“诙谐”的态度对待,将所得到的感触完全融入“笑”中,此时的“诙谐之笑”不仅是一种表情,更是一种观点,一种豁达的胸怀。“谐隐之趣”具有文学中的审美意义以及游戏意义,它具有含蓄之美的同时又含有游戏的趣味。 “谐”是人生智慧的精髓,其审美意蕴在变化中逐渐地被丰富着,它体现着主客体统一、凝缩着主体对人世的豁达情怀,它的趣味既是审美的也是游戏的。人们以“谐”的态度对待人世的不幸,这样才能脱离痛苦,重新发现人生的乐趣。
[Abstract]:"Harmony", as the core category and leading spirit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respected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e ancients thought that people lived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Cannot exist from heaven and earth.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the beginning of life. "Da he"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eternal life. Ancient "and" often used alone, It also means "harmony", "harmony", "harmony" and "harmony but difference". Both contain the meaning of "harmony", but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harmony"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ont configuration of "harmon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harmony" contains the ideal realm of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The sound of "harmony" comes from the unity of aesthetic subject and object. It is the result that the subject's rhythm (emo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s rhythm (pronunciati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harmony" is different from "harmony" because "harmonious beauty" has unique "implied meaning".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expression, but also a point of view, a kind of open-minded mind. "Harmony and Hidden interest" has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the game significance in the literature, and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expression, but also a kind of open-minded mind. It has the implicit beaut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tains the game's interest. "Harmony" is the essence of life wisdom, its aesthetic meaning is gradually enriched in the change, it embodie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condenses the subject's open-minded feelings towards the world. Its taste is both aesthetic and playful. People treat the misfortune of the world in a "harmonious" manner, so that they can break away from the pain and rediscover the pleasure of life.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荣博;张颖洁;肖诠;;试论湘西苗歌的审美意蕴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陈慧;;浅析中国钢琴作品《阳关三叠》的审美意蕴[J];华章;2011年20期
3 李小惠;;泉州提线木偶戏造型风格分析与审美意蕴探讨[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4 刘志刚;张少泉;;藏式建筑中的彩绘图案及其审美意蕴研究[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5 王欣;;自然凝望者的思索——探析陶诗的自然审美意蕴与当代意义[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6 杨晓燕;;庆阳剪纸的意象特征与审美意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傅艳华;付兴林;;白居易笼禽诗所折射的贬谪苦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刘挺颂;;神人的妙想 生命的哲思——《九歌·大司命》审美意蕴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9 陈学君;;当代水墨漫画的审美意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江葆华;汪雪媛;;汪野亭山水瓷画的审美意蕴[J];景德镇陶瓷;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史修永;;从焦虑体验的角度看表现主义的审美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殷平善;;论中医药学创造性生活动中的审美思维[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俊杰;;试论文艺创作的历史文化责任感[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敏;;典籍英译中的“博弈论”—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庄子·逍遥游》两家英译之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闵智;;试谈城市个性创造的大环境观念[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7 陈传才;;论文学的精神价值诉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林平;;一曲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杨牧创作思想初探[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陶伯华;;形象思维概论——《思维科学概论》第三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肖庆;;数字技术的价值考量与电影审美的新特性(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琪华贵阳市体育中学;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2 张曰凯;铁凝短篇小说的审美意蕴[N];文学报;2003年
3 曹汝平;“光立方”的审美意蕴[N];文艺报;2010年
4 戴清;红色历史的呈现与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5 廖五洲 张亦非;蓝格茵茵的诗情[N];兰州日报;2005年
6 赵善君 赵士庆;戍边者的浪漫[N];河北日报;2009年
7 钟键;孙中山的书法造诣[N];中山日报;2009年
8 王晓梦;一把壶和一段世情人生[N];文学报;2010年
9 王充闾;继承借鉴与融合新机[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柔刚;唱出自己的声音[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樊庆彦;古代小说与娱乐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杨晶;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7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yN晨;“谐”的审美探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传旺;新时期文学艺术中愚人形象的审美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润泽;艾青、戴望舒诗歌比较综论[D];西北大学;2004年
4 吴菊霞;论高校德育对审美意蕴的追求[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晓梅;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肖红娜;中国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的审美意蕴[D];中南大学;2005年
7 邢丹丹;谈歌文化小说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亚芳;浅论宋代花鸟画的审美意蕴[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淑贤;守望现实主义文学园地[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滕腾;旗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特征[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8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