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理论的媒介研究“转向”——从艾布拉姆斯接着说
本文选题:M·H·艾布拉姆斯 切入点:媒介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摘要】:今天,文艺理论有许多话题直接或间接与媒介相关。离开媒介,这些话题很多时候很难深入去谈。一定程度上,时下文论研究有一种向"媒介"问题倾斜的运动趋向。随着这一"倾斜"在量上的积聚与膨胀,一场悄无声息的"转向"孕生其间,此即当代文论的媒介研究"转向"。这一"转向"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内在机制的"转向",即文艺学的研究重心从传统艾布拉姆斯经典的文学四要素"转向"被历史遮蔽的作为文学艺术生产、传输和呈现环节的媒介;其二是外在研究视阈的"转向",即当代文论的研究视域"转向"对具体媒介文化案例的研究。当然,"转向"并非意味着完全改变既有"航向",它主要是指一种新潮、倾向或趋势的生成。这一趋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它呼唤学界投入足够的和应有的注意。
[Abstract]:Today, there are many topics in literary theory that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edia. Without the media, these topic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discuss in depth.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 is a tendency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theory to incline to the problem of "medium". With the accumul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is "tilt" in quantity, a quiet "shift" to the period of pregnancy, This is the "turn" of the media stud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This "turn" has two meanings. One is the "turn"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hat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changed from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Abrams' classic literature to the calendar. Shi-shaded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Media for trans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The second is the "turn" of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research, that is, the study of specific media culture case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Of course, "turn" does not mean a complete change in the course of the existing "course", but mainly refers to a new trend. The generation of tendency or trend, which has a strong time and reality, it calls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invest enough and due atten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电子媒介的审美文化逻辑研究”(10CZW010)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关于开设“媒介文化与社会”新课程的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2009SJGLX11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勇;;电子媒介·时空压缩·文化生产[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2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3 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李剑;;技术化生存的人性危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彭广林;;互动而非对抗:对文学与传媒关系的一种阐释——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周仁成;;数字媒体语境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阅读[J];出版科学;2012年03期
9 茹燕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文学和批评[J];长城;2009年08期
10 孙志璞;;论电子图像时代文学的独特品味[J];长城;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6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7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申载春;小说:在影视时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红秀;新时期的小说书写与影像阐释[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4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6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7 颜瑶;从80后作家创作看网络文学生产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丹;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银平;当今文学转型发展:危机与生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叶;加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1年00期
2 左人;细节辨析[J];文艺研究;1984年02期
3 王纪人;;在实践和批判性对话中发展文艺理论[J];学术月刊;1988年01期
4 曹毓生;略论周扬新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5 ;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作家研究书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6 ;关于学科开放与文艺理论建设的对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云德;在探索与变革中发展创新——二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述评[J];文艺研究;1999年01期
8 张萍,邵君秋;“文艺理论视野中的中国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文艺争鸣》“新世纪文艺理论话题性笔谈”专栏所发文章总目[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10 高洁;;文艺理论现状及走向[J];作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刘坤媛;;邓小平文艺思想与新时期文艺理论转型[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陆贵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学术价值[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洪艳;;审美与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诗意生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刘坤媛;;文艺理论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演进——中国当代文论50年回顾与反思[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竹;加强文艺理论科学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王元骧 赵建逊;理论偏见是怎样形成的[N];文艺报;2003年
3 董学文;文艺理论:与荒凉和冷落对话[N];文艺报;2005年
4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突出四个“重视” 繁荣文艺理论事业[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梁君;重建文学:从“本土化”再出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津文;天津市文艺理论学会成立[N];文艺报;2008年
7 张燕鹰;第二届“江泽民文艺理论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仲言;理论的责任和自由[N];人民日报;2005年
9 ;呼唤建立全国性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组织[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杨和平 熊元义;转换和引进不能代替创造[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蓉;媒介趣味论[D];浙江大学;2009年
2 邱戈;大众传播的文化断裂论当代中国媒介的身份危机[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宋瑜;后现代语境下的传媒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5 操慧;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四川大学;2004年
6 黄聿清;两岸电视观众收视行为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毕艳;三十年代右翼文艺期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曼;文艺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薛学财;谨守学理 面向现实[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伦杰;卢卡奇文艺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慧;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媒体上的形象再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赵红梅;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晶;叔本华文论中的佛学因素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俊;冯雪峰文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涛;在影像和现实之间[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葛小娇;胡乔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9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69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