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3:22

  本文选题:本雅明 切入点:艺术审美思想 出处:《河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审美理论构成本文研究的中心论题。在研究中,本文充分注意到本雅明所处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剧变的转型时代,从中探究现代化进程给他造成的思想影响,,并以商品化、技术等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的考察。 论文除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论文集中透视了本雅明的人生轨迹、心理矛盾及其思想来源。本雅明生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的时期,现代化的影响渗透本雅明思想的方方面面。作为落魄文人,经济地位的无产化使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认同。作为犹太人,本雅明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犹太教神秘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犹太神秘主义的奇妙混合成为本雅明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部分阐释本雅明的批评理论。本雅明的批评实践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开启了文化批评的转向,寓言批评是其独特的批评理论形态。这种批评理论从形式上看像是马赛克式的语言拼图游戏,从内容上看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性,适于批判人文精神缺席的现代社会,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第三部分探究本雅明的艺术主体论。本雅明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商品化进程对艺术主体的深刻影响。现代文人一方面日益沦为以出售文字为生的普通劳动者,被现代社会制度所异化,另一方面还保留着可贵的自觉意识,用自己的笔墨反抗非人化的社会秩序。 第四和第五部分则深入分析和研究本雅明的艺术本质论。本雅明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因素对艺术本质的影响,揭示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性变化: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在革新文学创作技巧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反思性特征替代了传统文学的抒情性特征;而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艺术则诞生在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基础上,代表了新的艺术类型,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结语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分析本雅明在思想上的矛盾性,指出他的现实意义。
[Abstract]:Benjamin's aesthetic thought and artistic aesthetic theory constitute the central topic of this paper. In the study, this paper pays full attention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zation on his thoughts and explores Benjamin's aesthetic thoughts of ar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unique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uch as commerc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except the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part, the thesis focuses on Benjamin's life track, psychological contradictions and ideological sources. Benjamin lives in a period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zation permeated all aspects of Benjamin's thought. As a soul-fallen literati, the absence of economic status made Benjamin identify with Marxism. As a Jew, To a great extent, Benjamin was influenced by the mysticism of Judaism, and the wonderful mixture of Marxism and Jewish mysticism became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Benjamin's thought.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Benjamin's criticism theory. The practice of Benjamin's criticism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opens the turn of cultural criticism. Fable criticism is its unique form of criticism theory, which looks like a mosaic jigsaw puzzle game in form, and is suitable for criticizing the modern society in which the humanistic spirit is absent. It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Benjamin's theory of art subject. Benjamin has grasp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n art subject. On the one hand, modern literati is becoming an ordinary laborer who sells words for a living. Alienated by the modern social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it retains valuable consciousness and defies the dehumanized social order with its own pen. The fourth and fifth parts deeply analyze and study Benjamin's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art. Benjamin puts forward 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factors on the essence of art. It reveals that modern ar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rt in essential changes: modernism in literature is 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innovating literary creative skills, and the lyricism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s replaced by refl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film art with image as the medium is born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art creation technology and represents the new art type, which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ith the text as the medium.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hesis, analyzes Benjamin's contradiction in thought and points out hi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仰海峰;重思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列宁与卢卡奇的两种阅读方式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王雨辰;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高楠;;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味权力化[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世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种形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龙扬志;;诗歌的“去编审”时代[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方Q趾

本文编号:1686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86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