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两种方法
本文选题:虚构现实 切入点:文学思潮 出处:《当代文坛》2009年06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放成;;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平民小说[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伏漫戈;蒋鹏举;;《红楼梦》“大旨谈情”说[J];南都学坛;2010年02期
3 赵冬梅;;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J];南都学坛;2010年02期
4 管雪莲;;晚清民初革命古典主义的萌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华金余;;纯粹论还是工具论:探因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J];兰州学刊;2010年01期
6 张玉能;张弓;;德国象征主义文学思想的总体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7 莫艳萍;;论傅玄铭文的人格美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1期
8 王志彬;;论台港澳文学如何入史[J];社会科学家;2010年01期
9 龚贤;;文献梳理与思理拓新相结合的文学史新著——评《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梁冬华;;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评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马春花;;左翼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沉寂与复兴[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石兴泽;;应当重视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志忠;;从革命性到现代性的华丽转身——新时期3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王少良;;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论要[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王毓红;;《文心雕龙》的互文性[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程光炜;;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平;;《中国现代文学史》:从“高教版”到“北大版”的得失[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玉鹏;;20世纪美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A];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谢飘云;;中外文化交流与岭南近代散文风格之嬗变[A];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建江;文学创作生态[N];文学报;2010年
2 王泽龙 胡忱;评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N];文艺报;2010年
3 吴秀明;在历史与小说之间徜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津讯;天津市作协座谈“改革文学”[N];文艺报;2009年
5 《东亚汉文学关系研究》课题组 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 高文汉 课题组成员 韩梅;韩日汉文学源头在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周思明;文学批评的自信与自省[N];河北日报;2009年
7 《转型时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聊城大学 石兴泽 杨春忠;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处境尴尬[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晏蝉 任东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梳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历程[N];文艺报;2009年
9 孙淑芳;回归历史语境的再现与审视[N];文艺报;2009年
10 陈德宏;“三级火箭”的风采[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崇周;邵雍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梅启波;作为他者的欧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孟绍勇;革命讲述、乡土叙事与地域书写[D];兰州大学;2006年
4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魏天真;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江枰;明代苏文研究史稿[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耿传友;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作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峗;1985年“小说革命”论[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界峰;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基督教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立英;论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的还乡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景旭;晚明清言的禅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何梅梅;超越孤独[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月;勃洛克诗歌的艺术世界[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艳华;伤痕文学叙事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董瑞兰;《文艺学习》(1954-1957)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敏;坚守·焦虑·多元: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嬗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8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9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