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伸张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
本文选题:文论建构转向 切入点:主体伸张理路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摘要】:主体间性文论提出的前提性思考在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的转向,从根本上而言是置换了文学理论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点,从而二者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的路向,也就是说,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向是主体伸张这一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这一转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资源。
[Abstract]:The presupposi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ry theory lies in the defects of subjectivity theory.The turn from subjective literary theory to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ry theory is fundamentally a philosophical basis point of repl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etical form, so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essence between them.In fact, the proposition of subjective literary theory and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ry theory follow the same dire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construction, that is to say, the turn from the former to the latter is the construction turn of literary theory under the rational road of subject extension.This turn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5 薛军;良法何在?——论法治的价值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6 郑崧;教育世俗化与民族国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7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8 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9 李萍,赵明亮;从现实人格失范维度看信任危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4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祖德;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蒙叙事和现代性话语[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7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颖华;回、维吾尔、哈萨克族大学生现代性特性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于柏华;构建中国的法治本土化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花宏艳;吕碧城思想及其词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04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0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