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
本文选题:欢乐 + 诗学 ; 参考:《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摘要】:尽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把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贬得一钱不值,但是大众文化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中蓬勃壮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制造身体幻象、提供游戏化的心理经验、克服认同焦虑,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充实了文化生活;它也许是趋时的、媚俗的,但是它却为文化消费者欣然接受。所以,在当今这个感官享受取代理性反思、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发达是必然的。 在不断高涨的技术理性的支撑下,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使得人类的自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爆棚程度;技术的专制、市场逻辑的横行,使早先谦卑的人类接连宣布“上帝之死”、“人之死”和“作者之死”;从物质丰盈、思想平面化和艺术化归生活的部分现实参照及理论臆想出发,有些人又不断探讨“艺术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甚至“宗教的终结”和“哲学的终结”等问题,将高高在上的一个个精神圣像掀翻在地。同时,消费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可以用性和暴力满足人们的欲望,而且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对象;市场是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单一的意识形态指向逐渐脱去,已不止向人们述说那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审美乌托邦。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 在迅猛发展的现代高科技的强力支持下,在扩大市场以赚取更大利润的雄厚资本操纵下,渗透着审美趣味巨变的大众文化彻底扭转了几千年来人类因因相袭的群体形而上沉重,转而走向企图个性化的个体体验性轻松。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大众文化的当下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从
[Abstract]:Although the popularity of the popular cultur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 such as Hooke Haimer and Arnold et al . , has been devalued by mass culture as a cultural industry , mass culture has grown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a century . Mass culture has made use of mass media to make physical illusion , and to overcome the identity anxiety so as to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in a wider sense . Therefore ,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popular culture is developed in the era of consumption replacing rational reflection , life homogen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
Under the high technical rationality , the human socie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 which makes the self - confidence of mankind reach the unprecedented degree of explosion ; the special system of technology , the end of ideology , the end of history , the end of religion , and the end of philosophy , some people continue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art creation mode and the aesthetic criticism concept are no longer applicable to the emerging popular culture or the popular art ,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 the cultural field .
With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e mass culture permeating the great changes of aesthetic tast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abundant capital of expanding the market to earn greater profits has completely reversed many thousands of thousands of thousands of years . From the classical art of Tao Ye to the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of mass culture , from the classical art to the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of mass culture , from the classical art to the image reproduction of popular culture , from the classical art concept to the popular culture of the body comedy , from the classical art to the body comedy , from the classical art to the popular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郑鸿芹;;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兼评刘正先生的《图说汉学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海阔;;虚幻影像的现代轨道:中国广告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9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芮英;;国内外博物馆少儿网站分析与展望[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胡沛萍;;身体写作:从追求解放到走向堕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嬗变[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李建周;;身份焦虑与文本误读——兼及王朔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差异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唐小林;;历史·记忆·经典化写作——何大草小说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10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U,
本文编号:1748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4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