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本文选题:刚性之美 + 审美文化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刚性之美是蒙古族审美观念的本根,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中演进而出的审美观念、意识,经由人类学理论的观照和凝视,突出表现为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等外在形式。其作为审美文化范畴之一翼,对传统美学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在文化上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价值。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蒙古族文学作品在形式和传播方面仍旧存在巨大的现实障碍,其作为审美文化的全球性价值处于失语的边缘地位,其研究的全球化或称之为全球化视阈下的刚性之美研究可谓急迫且任重道远。
[Abstract]:The beauty of rigidity is the root of the Mongolian aesthetic concept. It is an aesthetic concept evolved from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onsciousness is highlighted by the anthropological theory of contemplation and gaze.An external form such as strength and strength.As a wing of aesthetic culture category, it has positive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strong reflective value in culture.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re are still huge practical obstacles in the form and dissemination of Mongolian literary works, and as the global value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y are in the marginal position of aphasia.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 or the beauty of rigid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is urgent and has a long way to go.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一平;;媒介与艺术生产[J];艺术·生活;2003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批判与当下诉求[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王忠祥;;“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力之;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艺定位[N];人民日报;2007年
2 于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演艺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杨胜才 魏大江;挖掘民族文化美学意蕴[N];湖北日报;2009年
4 李晓林;审美:贵族的特权?[N];文艺报;2004年
5 庄锡华;文艺与现代化[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7 海美;在文艺美学前沿的思考[N];文艺报;2006年
8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9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西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研究室主任;798的变局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N];美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3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静;嫦娥形象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4 宋伟;“中和为美”发微[D];苏州大学;2009年
5 徐晓军;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雷蒙;形象的创造·意象的延伸[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7 杨建刚;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孟Pr;艺术经典的文化哲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闫如武;文化视角的诗歌意象的传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71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7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