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中国30年
本文选题: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俄国形式主义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各种学说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历程。西方文论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当人们忙于对各种西方文论学习、输入和运用时,中国文论界却慢慢失去了自己固有的话语,失去了解决中国当下文论发展问题的能力,也简化了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甚至矛盾丛生的文艺现象。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文论,探讨各种思潮、流派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影响,寻找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话语,如何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着这一初衷,本刊将近30年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各种西方文艺思潮、文论流派加以梳理,系统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陆续介绍到中国的重要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本期的这组文章既有对这些思潮、流派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微观分析。希望这组文章对读者全面掌握这些思潮和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研究现状有所裨益。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sts have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literary and literary trends and schools of literary theory, and various doctrines have entered our discourse system. In less than 30 years, we have completed the ideological course of the West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theoretical workers'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have played a great role. But when people are busy with the study of variou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as slowly lost its own words, lost its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simplified our original abundance, complexity and even contradictions. How to evaluat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 and school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to find and establish our own critical paradigm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d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carefully summed up and considered. With this original intention, this journal has been nearly 30 years ago. A variety of western literary trends of thought, which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re combed and studied systematically. Russian formalism and new Anglo American criticism are the important literary trends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introduced to China in succession before and after 1980s. This group of articles has a macro grasp of these thoughts and schools. It is hoped that this group of articles will be of benefit to the reader's overall grasp of the sprea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these thoughts and school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成果之一(00BWW004)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华;耿海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中国30年[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2 赵毅衡;姜飞;;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3 支宇;;雷纳·韦勒克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影响及其话语变异[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4 支宇;韦勒克文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5 胡燕春;论文学理论对于韦勒克比较文学思想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5年09期
6 陈洪杏;两难中的自救[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7 姜伟婧;;从《文学理论》解读韦勒克的文学史观[J];文教资料;2009年22期
8 王立;;韦勒克的文学研究解析[J];长城;2010年06期
9 杨冬;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10 倪洪科;;简论韦勒克文学结构观——以《文学理论》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坤媛;;文学批评价值的失落与重构——评新时期文艺批评的滞后现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刘英凯;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小洲;细数郁金香的花瓣[N];东方早报;2005年
2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3 ;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丁杨;杨自伍:靡不有始,鲜克有终[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高旭东;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7 王晓峰;文学的思想性[N];辽宁日报;2007年
8 王晓;远离尘嚣的探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钱中文;问学小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董学文;新时期三十年文艺理论的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宗圆;批评史的多重启示——试论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4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5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8 刘渊;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研究:以弗·施莱格尔为代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娟;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3 张存锋;韦勒克文学批评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陶湘露;西方文学批语层次学说探幽[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余燕萍;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7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8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7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