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通感表象与意象析论——以儿童艺术通感现象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2 05:16

  本文选题:通感 + 表象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摘要】:艺术表象是艺术感知和传达中的基本信息元素,它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等多种形式,艺术表象在通感发生过程中的转移形式被称为通感表象。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当感官接受外界信息时引起了记忆表象,潜在地发生了想象表象及其转移和联接,在通感过程中表现为通感表象在通感意象作用下的联通和挪移。儿童艺术活动中的表象的生成与转移、抽象过程与成人相比更加清晰,表述更为简洁直白。儿童画是物理表象和情绪表象的混合形式,因而也是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的混合形式,儿童由"表象储存"形式逐渐发展到"表象改编"形式而向"意象"掘进,最后出现"审美意象"而导致通感的产生。
[Abstract]:Art representation is the basic information element in art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It includes memory representation and imagination representation. The transfer form of art repres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ynaesthesia is called synaesthesia representation. Its basic motion form is that, when the senses receive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it causes the memory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maginary representation, its transfer and connection occur, and the synaesthesia representation is shown as the connection and movement of the synaesthesia imag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ynaesthesia image in the process of synaesthesia.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er of the appearance in children's artistic activities are more clear and concise than adults. Children's painting is a mixed form of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and emotional representation, so it is also a mixed form of memory representation and imagination representation. Children gradually develop from the form of "image storage" to the form of "image adaptation" and move towards "image". Finally, the appearance of "aesthetic image" leads to synaesthesia.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儿童艺术通感的心理美学研究项目编号:09CZX047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刘康凯;;审美意识形态论争中三种替代性理论方案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杨芳;;论现代水墨的精神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许英英;矫苏平;;谈空间序列的节奏[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6 肖晴;;符号中的美与设计思维——波特兰市政厅的形象与精神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7 周彬;无意识心理活动与科学创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庄英邦;;浅论舞蹈中的意境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杨芳;;谷文达和中国当代抽象水墨艺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张培;孟朝;聂庆娟;王中华;李艳;;园林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攀峰;;论审美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姚全兴;;审美思维教育: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永升;;蒙古族吉祥图形的美学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邹红;;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姚朋;;浅析事件因素对风景园林场所感的影响[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弘;;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2 刘宇红;通感现象的身体化特征[J];文史博览;2005年12期

3 郭蕾蕾;;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2期

4 雷淑娟;;通感修辞与通感隐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5 郭超;;通感与诗美[J];朔方;1984年04期

6 史红彬;音乐艺术中的通感现象[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7 肖灵;;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王岱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漫谈古典诗词中的通感现象[J];天津党校学刊;1994年04期

9 丛晓芳;;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2期

10 洪敏;;音画统一的艺术思想溯源[J];艺术探索;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霞;;表象研究的进展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谭华玉;;表象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戴燕;;让孩子在数学空间里畅游——对小学低年级空间观念培养的几点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丛迎旭;;动词名物化的有界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袁野;;语篇理解及连贯的体验观——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叶佳坡;;意象图式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实验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杨洋;;感官意象图式:通感的一个新的认知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淮河 《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要找出表象后的真正“元凶”[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2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陆琦;将深意藏在表象之下[N];美术报;2011年

3 临川区连城中心小学 周齐萍;怎样发挥学生的表象中介作用[N];抚州日报;2010年

4 邵振国;在表象的背后[N];文艺报;2010年

5 大摩投资 徐胜治;资金推动只是一种表象[N];中国经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黄宝仪;桌游业红火表象难掩发展困局[N];民营经济报;2009年

7 老鬼;不被表象所迷惑[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邢梅 肖莹莹;中国汽车:警惕繁荣表象下的风险[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赵俊梅;直觉观察法:发现表象背后的真实[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刘强;腾中收购悍马带来品牌挑战[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唐峰;“动词—小品词”构式中的意象图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吴欲波;自由的守望[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任国防;视觉表象表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江静;隐喻化中的源语概念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宁;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D];浙江大学;2008年

8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玲;基于意象图式的诗经隐喻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楠;参数化建筑语言的算法意象图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张英伟;从意象图式视角探析语篇连贯[D];鲁东大学;2012年

4 张s,

本文编号:1785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85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