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及其文体意义
本文选题:梁启超 + 小说 ; 参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梁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传奇《新罗马》、《侠情记》和《劫灰梦》中较多地使用了粤语,在广东戏曲班本《班定远平西域》中更充分地运用粤语,形成了特殊的粤语现象、创作面貌和文体形态。梁启超在小说戏曲中运用粤语,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有意还是无意,均反映了他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语言运用意识,透露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变革、小说戏曲创作破体为文的总体走向,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地域文化兴盛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普遍趋势。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也可以视为近代文学文体着意变革创新、融会俚俗雅正、杂糅古今中外,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地域特征的新文体的一个典范例征,因而具有独特的文体史和文学史意义。
[Abstract]:Liang Qichao used Cantonese more in the novel < the future of new China > New China, new Rome > New Rome > the tale of chivalrous and the dream of robbery, and more fully used Cantonese in the class of Guangdong opera class < class Dingyuan Ping western region >, forming a special Cantonese phenomen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stylistic forms. Liang Qichao used Cantonese in the novel, whether out of self-consciousness. Still unconsciously,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they all reflect his literary creation concept, style selection and language use consciousness, which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ese literary languag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Cantonese phenomenon in Liang Qichao's novels and opera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new style of modern literary style, which is a model example of a new style with distinctive times and regional features, thus having a unique stylistic and literary histor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伟科;;转型时期美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启示——评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2 徐碧辉;;“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10期
3 连燕堂;梁启超提倡比较文学研究[J];文史杂志;1994年02期
4 杨晓明;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3期
5 杨雄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6 肖凌猛;;丁尼生和梁启超的生死观比较[J];山花;2010年24期
7 许俊莹;;梁启超“趣味说”与“内圣外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李春熹;改进、丰富戏曲的研究方法[J];文艺研究;1986年02期
9 郭汉城 ,章诒和;戏曲的宏观把握和审美评价[J];文艺研究;1986年06期
10 金雅;;论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J];浙江学刊;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建;;小说:叙述的“距离”控制[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胡经之;;梁启超的美学贡献[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祁志祥;;梁启超美学:审美至上的“趣味主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黄小芳;;小说辞章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读祝敏青《小说辞章学》感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王峰;;小说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钱中文;;序二[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腾守尧;;序一[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吴文薇;;启蒙与催化——论新时期对西方叙事学的引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 钱中文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聂振斌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主任 金雅;梁启超美学:“艺术化趣味化”[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吕绍刚 贺林平;港澳艺术闪亮“九艺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徐妍;“80后”写作的分化与重组[N];文艺报;2005年
4 于坚;我谈散文[N];云南日报;2004年
5 李洱(小说家,,代表作《花腔》);小说家的道德承诺[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王蒙;王蒙谈小说(之一)[N];文汇报;200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胡殷红;手机短信小说进入评论家视野[N];文艺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郑立华;短信文学算不算文学[N];中国商报;2004年
9 黄毓璜;小说走向和走向小说[N];文艺报;2005年
10 黄开发;“短信小说”的里里外外[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2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6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佳;影像时代的小说图景[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红梅;池莉与梁贵子小说中“烦恼”主题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3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4 连桂华;小说语言变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蓉;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6 周克平;文本的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葛秀丽;小说的虚构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静;嫦娥形象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杨斌;从文体学角度对小说引语翻译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10 汪溢;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38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38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