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六大情感范畴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04 14:18

  本文选题:优美 + 壮美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摘要】:迄今为止,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情感范畴主要有"优美"与"壮美"、"滑稽"与"崇高"、"荒诞"与"丑陋"等六种,它们的出现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有逻辑演进的规律性。古代人的情感范畴主要有以和谐为基础的"优美"和"壮美";现代人在情感范畴中增添了以对立冲突为基础的"滑稽"与"崇高";而进入后现代以来,人类的情感范畴中又出现了以反和谐为基础的"荒诞"与"丑陋"。"优美"与"壮美"都以和谐为基本特征,但"优美"更偏于感性,"壮美"更偏于理性。前者隐含着感性的愉悦,并提供了向"滑稽"过渡的可能性;后者隐含着伦理的诉求,并提供了向"崇高"过渡的可能性。"滑稽"与"崇高"都以对立冲突为基础,但"滑稽"是否定式的,而"崇高"是肯定式的。"滑稽"中原来就有"荒诞"的成份,"崇高"中原本就有"丑陋"的内容,只是这两种因素在后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并由量变导致质变。"滑稽"是主观的目的性暂时背离了客观的规律性,"崇高"是客观的现实性暂时压倒了主观的目的性。而作为"滑稽"和"崇高"的极端性发展,"荒诞"是主观的目的性彻底背离了客观的规律性,"丑陋"是客观的现实性完全压倒了主观的目的性。需要指出的是,从古代、现代,到后现代,人类六大情感范畴的出现不是相互更替的,而是彼此累加的。这显示出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加,人类情感活动的逐渐丰富。
[Abstract]:Up to now, there are six categories of emotion in human artistic activities, such as "graceful" and "magnificent", "funny" and "lofty", "absurd" and "ugly". Their appearance has both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ularity of logical evolution. The emotional category of ancient people mainly includes "graceful" and "magnificent" based on harmony; modern people add "funny" and "lofty" based on oppositional conflict in emotional category. In the category of human emotion, there are absurd and ugly on the basis of anti-harmony. " Both beauty and beauty are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but beauty is more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The former implies perceptual pleasure and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ition to "comical"; the latter implies ethical appeal an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ition to "sublime". " "comical" and "sublime" are based on oppositional conflicts, but "funny" is negative, and "sublime" is positive. " There is an element of "absurdity" in "comical" and "ugly" in "sublime", but these two factors have been further magnified in the post-modern era and lead to qualitative change by quantitative change. " "comical" is that subjective purpose temporarily deviates from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limity" is that objective reality overwhelms subjective purpose temporarily. As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farce" and "sublimity", "absurdity" deviates from the objective law completely, and "ugliness" is the objective reality which completely overwhelms the subjective purpose.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from ancient times, modern times to postmodernism, the emergence of six major emotional categories of human beings is not mutual replacement, but accumulation of each other. This shows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human aesthetic ability and the gradual enrichment of human emotional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美学中心;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编号:07JJD75107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炎;和谐论美学体系的由来与得失[J];学术月刊;200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李;;丑在艺术中的存在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刘继平;;西方文化与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的关系——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的西方探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杜秀玲;;“和、合”的美学元素分析[J];包装工程;2010年16期

4 张骁;;生态批评视野下《老人与海》的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长城;2010年02期

5 吴彩棉;;《颠覆伊索》的理论支撑——“艺术取向”[J];长城;2010年06期

6 李忠玉;一部典型的巴尔扎克式小说——《高老头》新读[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06期

7 周文君;;建构和谐文化与和谐美学[J];东方丛刊;2007年03期

8 吕世伦,邓少岭;法律·秩序·美[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郑笠;;破中之立——庄子“五色乱目”美学思想辨析[J];东岳论丛;2010年02期

10 宋静;;元明戏曲的喜剧人物[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占馥;;辞章的主体性和规律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杨存昌;顾大伟;;和谐美学、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乔邦利;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乃华;美国两性喜剧电影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美婷;仿生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李雪莲;波洛克“行动绘画”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何友鹏;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哲学解析[D];新疆大学;2011年

4 葛晓华;铁凝与俄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霍青华;儒家君子人格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贺靖婷;“生命不该承受之重”——《活着》悲剧性新探[D];中南大学;2010年

8 燕锋;从徐冰的伪汉字艺术创作反思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9 罗梦华;后现代思潮对当代中国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灵芝;论审美教育的言说方式[D];河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来祥 ,陈炎;西方历史上的五大文艺思潮[J];文艺研究;1990年02期

2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祖文;略论唐诗审美形态的嬗变[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俞丽娟;试论优美与崇高之审美特征[J];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S2期

3 樊德三;美的形态再探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翟洪涛;崇高与优美不同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3年08期

5 黄艳兰;;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6 张吉平;崇高——崇高感——崇高感投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7 洪凤桐;崇高与崇高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02期

8 李颖;王洪波;;古典时代和谐美的典型形态:优美与壮美[J];前沿;2009年12期

9 周文君;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中西诗学关于美的两种形态之比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陈望衡;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智宇;何人可;;论后现代产品设计的卡通化手法[A];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C];2004年

3 魏小萍;;后现代社会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侯灿;;从层次涌现性展望中西医结合后现代个体化医学[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黄少华;;哈维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转变[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6 王家鹤;;家庭治疗之米兰系统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治河;;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A];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C];2009年

8 黄卓越;;在后现代的问题视域中思考儒学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邱安民;;创新基层乡镇政府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长安;作品的崇高感哪里去了[N];光明日报;2002年

2 ;荒诞与科幻构筑的奇妙世界[N];甘肃日报;2002年

3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志强;《建国大业》:一场后现代的“视觉旅游”[N];东方早报;2009年

4 马驰;如何走出后现代[N];文艺报;2010年

5 本报综合;山寨春晚:后现代的“农民起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文文;荒诞年代的豆蔻少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后现代的一种视域:思想与文化的交锋[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新兰 特约记者 田智;中国应尝试发展“后现代农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梁光弟;英雄伉俪 壮美人生[N];人民日报;2001年

10 王干;追求壮美[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媛;论弗兰纳瑞·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宗教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慧青;现实中的超越—论崇高[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4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5 耿勇;国家主权与国际私法后现代转型[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曹瑞涛;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D];吉林大学;2004年

9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继生;荒诞美学范畴的生成及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奕奇;荒诞 虚无 解脱[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齐艳;荒诞中的反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志春;无处不在的荒诞[D];山东大学;2006年

5 孙巍;孤独者的言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玲;世俗的追寻,,堕落的圣杯[D];西南大学;2009年

7 智刚;叔本华“崇高”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琴;文学拼贴的中国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欧孟红;论新写实小说的生命意识[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3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43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