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谬误说”与性别创作主体
本文选题:意图谬误说 + 真实作者 ; 参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摘要】:国内学苑较少关注的"意图谬误说"对世界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迄今仍引起不少话题。本文针对这一学说的最新讨论,认为参照创作主体的性别倾向(意图)及生平评价作品,具备正确的学理性与普遍有效性,其构成了"性别诗学"的重要维面。
[Abstract]:The "fallacy of intention", which is less concerned by domestic school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literary theory, and has caused a lot of topics up to now. In view of the latest discussion of this theo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it has correct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universal validity by referring to the gender tendency (intention) and life history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whic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gender poetics".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性别诗学研究”(06XZW003)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丹;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秀元;索尔·贝娄小说的二项对立艺术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温恕;马谢雷论科学的文学批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鸿生;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读《受活》[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4 李眉,尤文虎;解构主义的语言学传统[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5 申丹;;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评国际上首部《叙事理论指南》[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6 刘俐俐;;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艺术价值构成探寻[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刘文忠;“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一种后现代主义视角[J];河北法学;2005年05期
8 王又平;元小说:暴露虚构的话语策略[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高奋;文学阅读教学法新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10 王轻鸿;现代散文文体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桂奎;中国写人学[D];复旦大学;2005年
3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田星;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D];武汉大学;2006年
8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雍青;寻求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10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琴;真实的虚构:新时期元小说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欧怒;论现代汉语诗歌的视觉形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闫爱华;论文学阐释的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管玲玲;长篇小说《我们》创作中的“陌生化”艺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男;理论的旅行[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童童;卡尔维诺小说的叙事学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梅;父亲的“缺席”[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霞;成长的秘密[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叙事学界的分歧与网上的对话[J];国外文学;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范晓明;浅谈“隐含作者”及其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宋宜贞;王成军;;作者死不了:中西小说“作者”论[J];作家;2008年14期
4 乔国强;;“隐含作者”新解[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薛春霞;;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6 郭平;;是谁的声音在言说——柏拉图矛盾诗学观的新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1851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5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