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辉煌发展30年——李希凡先生访谈录
本文选题:中华艺术 + 艺术学科 ; 参考:《艺术百家》2014年01期
【摘要】:李希凡先生,1927年12月生于河北通县(现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绍兴,1953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9月至1954年12月肄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首聘终身研究员。历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当选第二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李希凡先生五十余年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红学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艺评论等领域。受本刊编辑部的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若飞博士对李希凡先生进行了专访,对李希凡院长担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和主持《中华艺术通史》国家重大项目期间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同时也对我国艺术科学的发展轨迹作了历史的梳理。本刊编辑部刊发本篇访谈,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前国家艺术科学研究发展的现状,深刻把握文化发展与艺术科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历史规律,增强我们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驱动当代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对基础理论科研价值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学界特别是艺术理论建设中亟需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积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Abstract]:Mr. Li Xifan, born in December 1927 in Tongxi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now Tongzhouwei, Beijing, born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 in August 1953, and studied philosophy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from September 1953 to December 1954.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is the first to hire a lifelong researcher. He has served a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People's Daily,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executive deputy head of the National Art Science Planning leading Group,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China Red Cross Society, and editor-in-chief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etc. He was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eighth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 deputy to the four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a deputy to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r. Li Xifan's academic research for more than 50 years covers the field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red literature, Lu Xun,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o on. Commissioned by our editorial department, Dr. Li Ruofei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conducted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Mr. Li Xifa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President Li Xifan's position as executive deputy leader of the National Art Science Planning leading Group and the related work during the period when he presided over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Art" national major projec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makes a historical comb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science in China.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is magazine published this interview in order to let us know more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t science research, and to profoundly grasp the historical law betwee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rt science. To enhance our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basic theory of art in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grasp and accumulate deeply the realit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t theory. To realize the grea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3BH081)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必恒;;我国艺术学的体系成因与呈现形态[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简讯[J];美术观察;2011年09期
3 孙家正;重温“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精神——在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文艺研究;2002年01期
4 胡春木;;十年甘苦磨一剑 铸就书山不朽文——写在《中华艺术通史》出版之际[J];大学出版;2006年03期
5 陈迎宪;;五十年艺术科研的丰硕成果——全国艺术科学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综述[J];艺术教育;1999年04期
6 ;消息[J];艺术评论;2006年06期
7 ;国家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J];艺术评论;2007年03期
8 何婷婷;;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工作会议暨2010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培训会议在广西召开[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1期
9 胡春木;;十年甘苦磨一剑 铸就书山不朽文——写在《中华艺术通史》出版之际[J];全国新书目;2006年22期
10 ;艺术新闻[J];美术观察;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柏树;;《歙县民间艺术》的特点与价值[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本民;;艺术科学(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3 王荔;;复合型人才与“杂合艺术”[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4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杨孝鸿;;滕固的汉代艺术研究——兼谈汉代艺术的外来文化成因[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蓝庆伟;;批评的演进——中国早期当代艺术批评家的转向[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诚;万娜;;“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综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孟庆耘;;艺术市场管理策略探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思哲;艺术科研:努力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好务[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石一宁;改革推进了艺术研究[N];文艺报;2003年
3 徐涟;《中华艺术通史》十年磨砺终成正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记者 徐涟;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推动中国特色艺术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文新;《中华艺术通史》揭示中华艺术神韵[N];文艺报;2007年
6 ;《中华艺术通史》浓缩中华艺术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周珍;重在提升传统文化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李希凡;十年打造艺术史巨著[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记者 屈菡;“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出版[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翟群;将传统技艺融会在生活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3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4 郭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互联网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肖海鸥;批评家的作为:罗杰·弗莱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6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王菡薇;方法与对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郭公民;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成路;生成艺术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蒋少华;云南艺术考级现状调查与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3 陈禺熹;展馆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情景还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 吴娅林;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年
5 赵伟;民间艺人生活与艺术变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6 梁虹;论南洋四国的中国艺术(1644-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方琳;雾里看花,隔帘观月[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敏;试析中国艺术对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3年
9 王凡;“舞”:中国艺术的审美基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飞;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53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53239.html